“光华”的故事

【类型】报纸
【作者】赵修慧
【简介】暑假中我带着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孙子一一申申,到上海城市规划馆参观,坐在公交车上,越过一片空旷的折迁区,师大一附中的旧校舍就展现在我眼前,我高兴地指着窗外,对申申说:“看,这就是师大一附中的校舍。”申申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我说::“不是在虹镇老街吗?”“是呀,你怎么知道的?”他昂着头说:“怎么不知道呢?它是
【全文】

暑假中我带着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孙子一一申申,到上海城市规划馆参观,坐在公交车上,越过一片空旷的折迁区,师大一附中的旧校舍就展现在我眼前,我高兴地指着窗外,对申申说:“看,这就是师大一附中的校舍。”申申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我说::“不是在虹镇老街吗?”“是呀,你怎么知道的?”他昂着头说:“怎么不知道呢?它是我心憶中的中学么!”于是我对他讲起了“光华”和长辈们的故事:

师大一附中原名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25年,1951年政府将原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两校的附中也就合并为师大附中,这个中学是上海市首批三个重点中学之一,在1958年又建立了第二附中。学校的创立还有着一段反对帝国主义、民族奋起的光荣历史呢!

早在1879年,美国的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万航渡路,开办“圣约翰大学”并附设中学。这所学校无论是建筑规模、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堪称全国第一流,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各重要部门。19249月,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曾外公一一赵家璧十六岁,考入了约大附中,学校规定学生每天早上一定要聚在大礼堂祷告,朗诵《圣经》,然后再去上课,他虽然不相信上帝,但是只得默默忍受着。时间到19255 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方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打伤十余人,激起上海各界人士的愤怒。30日,一些工人和学生进入租界集会抗议,英国巡捕又开枪镇压,先后逮捕100多人,当场打死十三人,伤100余人,南京路上血流成河。晚上消息传到圣约翰校园,学生们再也不能忍耐了,他们的决定,次日早晨不再去祈祷上帝,大家集合到思顔堂,开会讨论“我们该怎么办?”会议决定:63日早晨全校师生到大学图书馆前集合。他们要在那根,三十年来一直飘荡着美国国旗的旗杆上,升起一面中国国旗,而且升的是半旗,以示对惨遭屠杀的同胞的哀悼。3日早晨,同学和教师们早早地集聚在广场上,悲切地注视着国旗冉冉升到旗杆顶端,再缓缓地降落半旗。未隔多久,同学们发现在微风中飘扬的中国国旗,已被美国校长卜舫济夺下,于是,他们又找来一面国旗,再次升上半旗,一时掌声四起,熟料,恼羞成怒的卜舫济冲到旗杆下,夺下国旗,踩于足下,并断然宣布“学校即日起放暑假,全体学生必需马上离校”。美国校长的举动激怒全体学生,他们毫不示弱,立即开始签名,宣誓集体离校,许多教职员工也纷纷响应,支援学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六·三离校事件”。

离校的爱国师生决心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并决定以光华作校名。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一些爱国人士纷纷赞助,其中学生家长张寿镛,时任沪海道尹(注)一贯主张教育救国,被大家推为筹委会主任,他一面处理善后,一面筹办成立光华大学;学生家长王省三捐献法华乡土地六十畝以建校舍,被推为董事长;朱经农自告奋勇担当向各方筹款的任务,他们只用了短短3个多月,国人自办的光华大学暨附属中学就开学了。大学借霞飞路民房做临时教室,附中的学生就在枫林桥十多间茅舍内上课。你的曾外公赵家璧成了光华附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学校是在爱国斗争中诞生的,学生们报效祖国、光耀中华的意识特别强烈,他们除努力学习外,组织起学生会出版自己的刊物,赵家壁就是在附中高一年级,开始编辑校刊《晨曦》,从此爱上编辑工作的。当他进入光华大学一年级时,又为良友公司编辑《中国学生》杂志和《一角丛书》,“光华”的经历是他作为编辑家的起跑线。

光华大学在张寿镛校长的领导下,迅速发展,设立文、理、商学院,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任教,又兴建了科学馆、体育馆、健身房、疗养院、实习工厂、大礼堂等建筑,成为全国大学的翘楚。可是,19371113,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将美丽的校园夷为一片瓦砾,张校长一方面到租界内租赁房屋上课,另一方面亲自到四川,在成都草堂寺附近设立分校。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回迁上海,但重建校舍困难重重,幸好得到政府帮助,分给欧阳路原日侨学校校舍,才得以复校。那时我们家也从重庆搬回上海,就住在溧阳路上,于是我的哥哥,也就是你的“大连舅公公”进了光华附中:;他1950年毕业后,考入大连大学,那是新中国开办的第一所由苏联专家直接授课的大学;改革开放后他又是我国派往英国的第一批访问学者,他后来成为无机化学方面的专家。现在任华师大哲学教授的舅公公也是从光华附中毕业的,不过,他毕业时光华附中已改名为华东师大附中了。就连你的爸爸也是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再由学校保送到德国留学的。

华东师大培养了我家三代人。申申,我真希望你也能进入这所有光荣传统,又与我家有着三代姻缘的学校。你要努力呀!

 

(注)

袁世凯时期把一省分为数道,设道尹,管理道内属县行政事务,沪海道尹就是上海地区的行政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