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吴心海
【简介】王老九《想起毛主席》的“异军突起”王老九《想起毛主席》最初版本应发表于1951年7月1日《陕西日报》(以农民群众为对象的通俗小报,不同于后来的《陕西日报》。),题目叫《歌唱毛主席》,署名为“农民王老九编”。同月8日,陕西《群众日报》转载了这篇作品,题目和署名未变,诗前编者加有“原诗登在7月1日的陕西
【全文】
王老九《想起毛主席》的“异军突起”
王老九《想起毛主席》最初版本应发表于1951年7月1日《陕西日报》(以农民群众为对象的通俗小报,不同于后来的《陕西日报》。),题目叫《歌唱毛主席》,署名为“农民王老九编”。同月8日,陕西《群众日报》转载了这篇作品,题目和署名未变,诗前编者加有“原诗登在7月1日的陕西日报上,我们转载的,个别地方略有删改”字样。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
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
走路想起毛主席,千斤担子不知累。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
墙上挂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
开会欢呼毛主席,千万个拳头齐举起。
美帝提起毛主席,震得耳聋眼发黑。
特务提起毛主席,尾巴夹到尻渠里。
中国有了毛主席,山南海北飘红旗,
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要换洋机器。
(1951年7月1日《陕西日报》)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
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
走路想起毛主席,手推小车不知累。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
墙上挂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
开会欢呼毛主席,欢呼中国有了你。
中国有了毛主席,山南海北飘红旗。
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要换洋机器。
(1951年7月8日《群众日报》)
对照了两本版本后,可以发现后一个版本主要是删除了“美帝提起毛主席,震得耳聋眼发黑。/特务提起毛主席,尾巴夹到尻渠里”4句,而耐人深思的是,吴奔星的《新湖南山歌》恰恰有相对应的4句:“恶霸听说毛泽东,晴天打雷震耳聋。/特务听说毛泽东,狗夹尾巴逃无踪”!
王老九《歌颂毛主席》发表之初,影响仅限于当地。1951年《西北文艺》第6期上,发表有《关于歌颂毛主席的几首诗——西北文联创作之家第一届文艺月会座谈会》一文,由署名“本社记者”的“沙陵、田奇”记录并整理。参加该座谈会的有戈壁舟、王老九、王继洲(王老九之子)、王耀武、田奇、胡采、高敏夫、高平(笔名山川)、郑伯奇等。讨论的作品包括王老九当年7月8日在《群众日报》上发表的《歌唱毛主席》、戈壁舟在《西北文艺》第2卷第4期发表的《咱毛主席伟大无比》、同年7月10日在《群众日报》发表的《毛主席》,柯仲平同年6月29日在《群众日报》发表的《永远跟着毛主席》以及袁水拍在《人民文学》第4卷第3期发表的《毛泽东颂歌》等作品。
其中胡采在发言中表示:“王老九的《歌唱毛主席》虽有套用湖南某首民歌形式的地方,但它表现了农民在解放后新的生活实感和朴素的情感。”这一“质疑”虽然轻描淡写说是“套用”,而且只是“形式”,本质上是为王老九开脱,但毕竟是《歌唱毛主席》发表之初的首次质疑,也是此后半个世纪的唯一一次有文字可查的质疑(拙文《〈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写作时,尚未看到这一资料。)。令人困惑的是,这篇文章中没有参加会议的王老九及王继洲的发言记录,他们也没有对有人提出《歌唱毛主席》有“套用某首湖南民歌形式的地方”做辩白。是确实没有发言,还是发了言未被记录,在当事人凋零殆尽、原始记录是否还保存在人世的今天,恐怕将是永远不解之谜了。
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一诗声名鹊起在1953年。当年《解放军文艺》第11期发表了王老九诗作《歌颂毛主席》(即《想起毛主席》),诗后“作者介绍”中写道:“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日的大会上,陕西农民诗人王老九朗诵了这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民歌,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这首民歌不但反映了农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而且也表现了农民对国家工业化的希望。”
至于《说说唱唱》第11期,则发表艾克恩的《民间诗人王老九》一文,并附录了王老九的《歌颂毛主席》。这一版本和上述《解放军文艺》版本相同,最后一句还不是后来的“老牛要换拖拉机”,而是“老牛要换新机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952年《说说唱唱》第7期曾刊登署名“严农 记” 的歌曲《心中想起毛泽东》。经过对比,应该是严农所记录的许友滨根据吴奔星《新湖南山歌》谱曲的歌曲《想着毛泽东》。说明当时歌曲《想着毛泽东》已经通过广播等形式流传。遗憾的是,严农记谱的《心中想起毛泽东》没有标明词的作者或辑录者,这为该刊一年后刊登王老九模仿《新湖南山歌》写出的《歌颂毛主席》留下空子。
195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署名“山川”的《农民诗人王老九》的文章,以记者的采访亲历,详细叙述了《歌颂毛主席》一诗酝酿和写作的全过程,明确说明此诗创作于1951年春天的“半年之后”。在此文透露的《歌颂毛主席》最新版本里,最后一句已经改为“老牛要换拖拉机”。
无疑,王老九在全国文代会上公开朗诵《歌唱毛主席》,是这首诗歌得以在全国性刊物首次公开发表的契机,从而“异军突起”,其真正影响也应该从此开始。王老九不但连续出版《王老九诗选》(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带组入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54年)、《王保京》(陕西人民出版社,1956年)等多部诗选,到了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高潮,更是大红大紫,出版了《东方飞起一巨龙》(东风文艺出版社,1958年)、新版《王老九诗选》(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王老九谈怎样写诗歌》(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毛主席指出总路线》(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多本专著,其作品入选的版本更是不计其数,而他的《想起毛主席》,则成为家喻户晓的红歌!
王老九背后的两个推手
香港作家李立明在《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王老九”辞条中指出:
他之所以成为一个民间诗人,是因为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首快板诗《除了肚里大疙瘩》,《陕西日报》编辑以为尚有些新意,便吸收他为农民通讯员。可是他是不识字的,于是《陕西日报》编辑山川约好了他任小学教员的儿子王继洲作为他的助手,在写作方面指导他,并告诉他新作品的好处与不好处、应该怎样修改等等问题。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西北文联的机关刊物《西北文艺》1951年第2期发表《农民歌手王老九快板选集》的同时,还刊登了“山川”的《王老九和他的快板》,透露王老九编写快板的有个大困难,就是不识字:
他很早就想编个抗美援朝的快板,因为不了解时事至今还没弄成。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他准备参加读报组,他说:“人上四十心自败,我却越活越年轻了,我要增见识,好更多编几套……。”并叫他的二儿(小学教员)每礼拜回家帮他记录作品。
在1952年1月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写作研究·第二辑》上,王老九发表一篇题为《编“张玉婵”的经过》的文章,其中叙述陕西日报的山川“走了120里路”来看他,为他出主意(“多多听谈报纸,了解政策”)、修改稿子的情况,并透露“二儿王继洲经常给我念书读报”,使他“懂得了很多道理”,才编出“六、七篇比较好的快板”。同一本书,还刊登有署名“山川 洛河 晓山”的文章《我们这样同王老九同志合作》,明确指出:
王老九的诗为什么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呢?这固然因为他熟悉农村生活,有朴实健康的情感和丰富的语言,另外,也是由于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相合作的成果。
这种合作,就包括文中所叙述的为了解决“王老九小时候只念过一年私塾,几十年没有摇过笔头”的难题,“约好他的当小学教员的儿子——王继洲作为他的助手,经常给他读报念报和记录作品”。此外,文中还写道:
我们知道,要使王老九的诗能为政治服务,即是说能及时的配合生产,配合政府号召来宣传,必须提高他的政治、思想认识。于是,我们除了叫他参加读报组,多多听报,按月寄发写稿要点和一些通俗读物外,并经常有计划的写信去启发他。
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王老九身后关键的人物有两个人,一个是他作为小学教员的儿子王继洲,另一个就是《群众日报》(后改为《陕西日报》)的记者山川。不过,这两位为王老九成名立下汗马功劳的文人,在1957年的“反右”风暴时均遭遇到不公正待遇,双双被打成右派。
王继洲本来是小学教员,被打成右派的时候是陕西一家出版社的诗歌编辑[1]。由小学教员而出版社编辑,是否和帮助父亲王老九写作有关,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不应妄自揣度。至于本身也是诗人、原名高平[2]的山川在1957年的遭遇,《榆林人物志》有如下记载:
50年代作为党报记者和编辑的高平发现了“王老九”。他发表了介绍“王老九”的专篇文章,还帮助“王老九”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及诗作,并协助出版了《王老九选集》(应为《王老九诗选》)。可以说这位农民诗人的出现和成就是受益于高平的得力支持和帮助的。高平为推出这位农民诗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1956年高平作为陕西文艺界代表出席了全国青年文艺工作者座谈会。高平生性耿直,为人坦荡。1957年由于给党组织提了一条意见,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连降四级工资。
王老九曾在“反右”运动中写过诗歌《右派分子野心狼》和《保卫党》(均见《东方飞起一条龙》一书),其中后者有“借党整风使鬼计,想叫父子两分离”的句子,如今读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笔者曾在《〈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一文中,谈及王老九创作《想起毛主席》一诗之前可能听过或读过《新湖南山歌》,毕竟《新湖南山歌》1950年7月份就发表于《人民日报》,又很快两次被谱写成歌曲,影响面颇广。但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没有对王老九的“套用”或“模仿”作出结论。本文再次披露上述新发现的一些珍贵资料,也只是希望还原历史真实,同样不执着于去做任何结论。不过,文章最后还是有两点值得提上一提:
第一:《延河》1959年2月号发表王老九(黄桂华整理)的《谈谈我的创作和生活》(《人民文学》1953年第3期转载)开头就说:“我小时,爱看戏,记下唱词在肚里,一次听了记不完全,听过二次三次就能把它全部记在肚里。”可见王老九的记忆力相当惊人。
第二:同样在这篇文章中,王老九说:“50年我写歌颂毛主席的诗,就有‘老牛要换拖拉机’”。事实是,无论是山川1953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的《农民诗人王老九》,还是1954年10月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老九诗选》,《想起毛主席》一诗都标明作于1951年7月。此外,这首诗1951年7月1日和8日分别在《陕西日报》、《群众日报》以《歌唱毛主席》为题发表时,最后一句均为“老牛要换洋机器”,1953年11月号《解放军文艺》再次发表时,改为“老牛要换新机器”,直到195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农民诗人王老九》,才最终改为“老牛要换拖拉机”这个流行的版本。如此看来,王老九的记忆力似乎又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好。
王老九在1951年7月西北文联创作之家第一届文艺月会座谈会上,对胡采提出《歌唱毛主席》有“套用湖南某首民歌形式的地方”未作辩驳(或许辩驳未被刊登),但在过了8年之后的文章里却把写作《歌唱毛主席》的时间从事实上的1951年提前到1950年,颇可令人玩味。
浏览数: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