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05-01
【类型】报纸
【作者】叶嘉新
【简介】自从一九四四年秋天夏衍写毕他的戏剧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即四幕话剧《芳草天涯》,一直到一九五二年已经有整整九年未创作话剧剧本了。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夏衍一行从丹阳急行军赶到沪西,次日,随华野司令员陈毅进驻上海,随即出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接管上海市文化工作。这一时段,他还先后任上海市宣传部长,文
【全文】
自从一九四四年秋天夏衍写毕他的戏剧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即四幕话剧《芳草天涯》,一直到一九五二年已经有整整九年未创作话剧剧本了。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夏衍一行从丹阳急行军赶到沪西,次日,随华野司令员陈毅进驻上海,随即出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接管上海市文化工作。这一时段,他还先后任上海市宣传部长,文化局长等职,并兼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一九五三年初夏,夏衍忙中偷闲写下了五幕话剧《考验》的初稿。
《考验》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企业领导思想作风问题的话剧剧本。剧作家为何动念创作这个剧本?据说,解放后在上海一直忙于行政机关工作的夏衍每每参加戏剧界集会,或是听戏剧界朋友抱怨没有“新戏”可演的时候,总有一种内疚和自责的心情。最主要的,是作者几年在实际工作中的学习和锻炼,思想上有了一些提高,“从过去的失败和错误中懂得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必须要首先解决‘一个站在什么立场和为什么写’的问题。1尤其是这一时段作者学习了“四中全会”文件,于是唤起了创作冲动。后来剧本出版时,作者还特意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的一段论述恭录于书前:
……特别是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内一部分干部滋长着一种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他们因为工作中的若干成绩就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威信,自以为天下第一,只能听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对批评者实行压制和报复,甚至把自己所领导的地区和部门看作个人的资本和独立王国。
五幕话剧《考验》似乎就是围绕这段论述来演绎故事并确定主题的。其整个剧情为:一九五三年,老干部丁纬被任命为新华电机制造厂厂长,碰巧副厂长杨仲安是他多年来未见的老战友。丁玮到任后即发现电机厂干群关系紧张,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究其症结所在,即杨仲安独断专横的官僚主义作风。丁纬与厂部党委书记方克对杨仲安多次批评帮助,杨仲安非担听不进逆耳忠言,且对敢于揭发其错误的车间副主任徐达民施以打击报复。丁纬不徇旧情,坚持原则,在厂党委会上同杨仲安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杨仲安受到应有的组织处分。剧作家通过剧本大胆敏锐地提出新中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领导干部思想作风问题。剧本告诉人们,一个革命者即使过去对革命功劳再大,如果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和强调个人的作用和威信,又不及时改正错误,就会危害国家和人民。只有像丁纬那样相信群众,深入群众,实行党的集体领导,才能正确地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不言而喻,《考验》在建国初期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中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九五四年,夏衍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是年三月,夏衍将《考验》作为一个“未定稿”打印出来征询了少数同志的意见,且作了一次修改。在几位同志热心怂恿下,夏衍“鼓起勇气”将剧本交给了《人民文学》编辑部。一九五四年八月号的《人民文学》全文发表了《考验》。剧本发表以后,剧作家又陆续收到数以百计的读者来信,这些来信有鼓励,有批评,有很详细的分析,也有“设想得非常周到的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于是,剧作家根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的讨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实践以及真正来自群众读者的激励和批评,又对方克和丁纬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作了若干的修改。但是“限于认识和生活,限于时间和能力”,作者已不可能对这两个人物较大较深的重塑。2一九五五年四月,人民文学出版了《考验》单行本,夏衍写了“后记”。书为小三十二开,内文繁体竖排,书前插有剧照五幅,共印一万册。一九五八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一九五五年四月初版本重排印行,首印二千册,一九五九年八月又加印七千册,书改为大三十二开漆布背纸面精装横排本。检视这两个不同版本别的《考验》,剧本未作修改,只是一九五八年版《考验》的“后记”开头部分有局部改动。为叙述方便,现将一九五五年《考验》“后记”开头部分几句照录如后——
……不想写么?不,我还常常有创作的冲动;没有时间写么?也不,过去我写的那些剧本,没有一个不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写下来的;那么,真的如胡风先生所说,我的创作欲求被“理论的刀子”和“棍子”“吓哑”了么?(注:着重号为引者加)
上引文字加着重号者在一九五八年版“后记”中已改为“胡风的反动谬论”。这一小小的改动令人想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那场“文字狱”。剧作家之所以如此改动,或许是一种无奈的“表态”吧!《考验》的“后记”后来又分别收入李子云编《夏衍七十年文选》(一九九六年上海文艺版)、《夏衍书话》(一九九八年北京版)二书,前引文字加着重号者又已改为“真的如某些先生们所说”。这是夏衍亲笔所改吗?此处只好存疑。
《考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部有影响的多幕话剧。然而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个剧本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尤其是丁纬、方克的形象较单薄。3这主要是由于剧本所反映的新中国初期工业战线上的思想斗争这个领域不是剧作家很熟悉的。作者所捕捉到的也只是一些生活表层的矛盾冲突,而未能将其艺术的笔触深入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考验》一剧失去了夏衍剧作所独具的“戏剧潜流”和隽永、深邃的生活诗意。4但夏衍毕竟是一位在戏剧创作上勇于探索、大胆革新的剧作家。当年,剧作家有足够的勇气发表《考验》,只是想借此来表示心中一个执拗的信念: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应该适应当前人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作者还认为:“只要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起一点点——即使是十分微弱的积极作用,那么,尽管不能‘达到高度的艺术’,尽管可能被嘲骂为‘政治语言’和‘公式概念’,也就‘非所计’了。”5另据夏衍的秘书,文学评论家李子云研究,夏衍写《考验》是试图通过这个剧本表现“在大规模战争业已结束,应该将主要力量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新情况下,抱住老经验不放的工农出身的老干部与年轻的技术干部之间的矛盾。”剧作家“显然站在具有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的一边,企图说服老干部放下架子重新学习,这个剧本有概念化的毛病,显然出于言鲠在喉不得不发。这个剧本也必然触怒了许多‘大老粗’为傲的老干部。”6
夏衍是颇为看重《考验》这个剧本的。一九八O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增订再版《夏衍选集》时,除一九五九年版所收《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五个剧本外,又增收报告文学《包身工》,电影文学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话剧本则增收了《考验》。一九八四年十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会林、绍武合编之三卷本《夏衍剧作集》,其第二卷也收入了《考验》一剧。这全是因了《考验》不仅是夏衍漫长的戏剧创作道路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一部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作品。近年来,笔者从羞涩的囊中挤出一部分银子致力收藏夏衍的作品集,苍天不负有心人,我先后有幸收集到《考验》的先后两个单行本印本。虽说它们当年的印数不能说少,然而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存世几多又有谁知?作为夏衍剧作的爱好者,他的最后一部多幕剧《考验》能入藏寒庐,也是一种应倍加珍惜的缘分。
注释:
125夏衍:《考验》后记。
3《新中国文学词典》潘旭澜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版 P408。
4焦尚志:《<夏衍代表作>前言》、《夏衍代表作》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6李子云:《<夏衍七十年文选>后记》《夏衍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浏览数: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