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陈学勇
【简介】 查阅别的资料,不意读到李健吾的一封信,便随手录了下来。不好说它是佚信,因为没有出版过李健吾的全集。但这信不是一篇容易寓目的文字,它刊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号的《万象》杂志上。信又反映了李健吾的戏剧创作观念,对于理解李健吾剧作不失一份有意义的材料,似乎值得介绍一下: 光燊先生:你给我的荣誉太大了,一个人
【全文】
查阅别的资料,不意读到李健吾的一封信,便随手录了下来。不好说它是佚信,因为没有出版过李健吾的全集。但这信不是一篇容易寓目的文字,它刊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号的《万象》杂志上。信又反映了李健吾的戏剧创作观念,对于理解李健吾剧作不失一份有意义的材料,似乎值得介绍一下:
光燊先生:
你给我的荣誉太大了,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然而分出那许多宝贵的时间,糟蹋在我的无聊的东西上面,我还有不感谢的!有许多话,你都过于客气,领教的是我,那不是你。
你指出我那些戏的过失,使我清醒了不少。将来再有写作,我希望你的教诲能够帮我走些正路。
喜剧,特别是高级喜剧,例如恨世者misanthrpe,往往是和悲剧为邻;它让人在笑后感到悲哀,不由不坠入思维;这种笑,才有韵味;这种戏,不仅仅一笑了之,往往倒是真正的悲剧。人世或者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由于性格的缺陷,往往形成一种错误,悲剧家把它们看成悲剧,喜剧家把它们看成喜剧。莫里哀伟大的地方就在这些特殊的造诣。
《青春》不敢妄和这些大道理攀附。我起初想在第四幕,把它的故事转往悲剧,后来我放弃了,经过三天考虑之后,我采取了现在的形式。我觉得它需要和谐,喜剧是它的表现,艺术必须在协调之中进行。把笑给大家,但是,眼泪最好倒流。你不期望团圆,那是对的。人生有的是不团圆;不过,这是戏,这是喜剧,就如任何喜剧,它的团圆仅仅(或者往往)是一种止痛剂,收剧场内一时之效,回头等你笑笑过后,满足了,你一回想,一回味,于是感到它的虚伪,于是艺术的目的就达到了若干:幻觉和现实有一种微妙的关联。
我不为《青春》辩护,它只是一出寻常的喜剧而已。至于其他三出戏,全有所本,它们的结尾我不好一个人担当。但是,有一点隐衷,剧作家往往不得不讨好观众:杀死王士琦,他们称心;这是一种效果。《花信风》的重圆也是这种讨好观众的心理在作祟。你站高了一级,自然就要看破它们的纰缪了。这三出戏全是舞台剧,所谓well-made plays者是,在法国文学的地位并不高。《金小玉》比较干净,那因为我删削了不少,当然也添加了不少。
我很渺小,我经不起你的分析,但是,我愿意努力,不太辜负你的期许。
健吾 十月卅日
信是回复看他戏的观众徐光燊的,徐的来信很长,大约是回信篇幅的五倍,显然这位观众以信为文了。李健吾所以作复,当然不只由于它长。徐不是名家,仅仅接连看了不少李健吾的戏罢了,算得李的崇拜者。徐自称“艺术的学徒”,然而哪里是一个寻常的“学徒”。在来信中他与李健吾讨论当时热演的李氏几出剧本,直率、大胆批评李的创作构思。崇拜而不迷信,这大概才是李健吾认真作复的原因吧。李健吾回信的姿态很是谦恭,信里那些话,名人是不大轻易说给非名人的:“有许多话,你都过于客气,领教的是我,那不是你。”它不能看做通常的客套语,不然就不会有下面一句:“你指出我那些戏的过失,使我清醒了不少。将来再有写作,我希望你的教诲能够帮我走些正路。”当然,李健吾亦非乡愿之辈,他出语锋利的文字并不鲜见,哪怕对方是友人是名人。譬如他这般苛求巴金和茅盾:“茅盾先生缺乏巴金先生行文的自然;他给字句装了过多的物事,东一样,西一样,疙里疙瘩地刺眼;他比巴金先生的文笔结实,然而疙里疙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日的两大小说家,都不长于描写。茅盾先生拙于措辞,因为他沿途随手捡拾;巴金先生却是热情不容他描写,因为描写的工作比较冷静,而热情不容许巴金先生冷静。”
可见,李健吾对徐焱谦恭,是来之他对自己创作缺点的正视。同样是本着正视的精神,李健吾也为自己的戏辩解,并不一味博取谦恭虚名就照收徐光焱的全部意见。《青春》歌颂一对农村青年勇敢反抗封建婚姻,最终竟然大功告成。它属李健吾的重要作品,有些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再改编,易名《小女婿》,更是一时风行全国。八十年代他回顾一生几十个剧本,编《李健吾剧作选》,《青春》系入选的八个作品之一。李健吾为《青春》辩解,渗透着一个美学原则,尽管戏剧与悲剧为邻,喜剧和悲剧毕竟各有其不同的反映现实的方法,写喜剧不宜错用悲剧的构思——徐光焱正忽略了这一重要区分。李健吾追求的是,“它让人在笑后感到悲哀,不由不坠入思维;这种笑,才有韵味;这种戏,不仅仅一笑了之,往往倒是真正的悲剧。”这就叫人想起类似的鲁迅悲喜剧观。
李健吾在信里坦言他“讨好观众”,这话也是一般剧作家不大肯说的。剧作家往往标榜,创作剧本自行其是,决不讨好观众。李健吾所言讨好,不至于作媚俗之解,不然就皮相了。其实大可不必排斥或鄙薄心存“讨好”观众的创作心态。李健吾写了许多戏剧评论,但绝大多数评论他人作品,古今中外的剧作皆有指指点点,而阐述自己剧作的很少。就此而言,这封信又另有其可留意处。信里李健吾透露了他构思作品的信息,那么研究他的“讨好”,研究这讨好给他的戏剧创作带来正面抑或负面影响,有必要认真辨析的,或许它也是理解李健吾剧作的一把小钥匙。
浏览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