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姚一鸣
【简介】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在“五四”运动前后,刘半农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和文论。特别是在1917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三卷三期上,发表了著名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呼应了陈独秀和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倡导。在文章中,刘半农
【全文】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在“五四”运动前后,刘半农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和文论。特别是在1917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三卷三期上,发表了著名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呼应了陈独秀和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倡导。在文章中,刘半农提出了自造新名词和输入外国名词、提倡白话文但不弃用文言文、主张使用标点符号、增加多种诗体改用今韵等文学改革的主张,虽和陈独秀、胡适等在某些观点上并不一致,但同为文学革命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刘半农曾经和化名“王敬轩”的钱玄同,在《新青年》上一唱一和演出双簧戏,在《复王敬轩书》一文中,刘半农批判了“王敬轩”的错误主张,重新阐述了文学革命的目的和主张。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不少青年在《新青年》的影响下走上革命的道路。
同时刘半农在白诗的创作上也成绩卓著,不仅出版了诗集《瓦釜集》、《扬鞭集》,而且用线装影印手稿的方式,古色古香中又透着诗的韵味。刘半农编辑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现代新诗草创期的白话诗集。刘半农根据他自己在1917至1919年搜集到的手稿编成。共26首。这些诗除了鲁迅的《他们的花园》是由周作人代抄、鲁迅签了唐俟的名字以外,其余都是作者的原稿。)为中国新诗史留下了一份重要的史料。刘半农在语言学上的贡献同样的出色,不仅在1920年创造了代表女性的代词“她”,并且提出了国音统一和使用十三种标点符号,为白话文的普及和推广奠定基础。
在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主要干将之一的刘半农,1917年以前曾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在鸳蝴派期刊上发表了一些以文言创作的小说和翻译作品,并且和鸳蝴派的徐卓呆、王纯根、周瘦鹃等关系密切。刘半农所创作的旧派小说有《匕首》、《假发》、《吃河豚》、《催租叟》、《稗史罪言》、《奴才》等,翻译作品有《福尔摩斯探案》、《黑肩巾》、《乾隆英使觐见记》、《欧陆纵横秘史》等。分别发表于《小说月报》、《中华小说界》、《小说海》、《小说画报》、《礼拜六》等刊物上,常用的笔名有“瓣农”、“半侬”等,作品极受读者欢迎。
刘半农民国初期和其弟刘天华来上海后,主要靠卖文为生。而其所处的时代正是鸳鸯蝴蝶派发展的全盛时期,各种鸳蝴派的报刊充斥上海文坛,刘半农虽也写了不少作品,但和鸳糊派的才子佳人作品有所不同,都具一定的社会批判性,用笔来鞭挞丑恶现象,以唤醒民众的良知。翻译作品中多为世界名著,为国人了解外国优秀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口。
刘半农的变化缘自认识了陈独秀、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处于一个新旧更替时代知识分子觉醒的结果,也是刘半农本身对于文学主张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之文学改良观》的文末,刘半农对于鸳鸯蝴蝶派文学反戈一击:“余赞成小说之文学大主脑,而不认为今日流行之红男绿女小说为文学(不佞亦此中之一人,小说家幸勿动气)。”
1934年刘半农因病去逝后,张恨水在《哀刘半农先生》中言:“在二十年前,君本一海上零落卖文之人,近今普罗作家指斥为礼拜六派者,事乃近之。旋君幡然觉悟,袱被北上,为北京大学教授。“五四”以来,乃与胡适、钱玄同,陈独秀等努力于文化之改革,所谓新青年派者,君固其中巨臂,虽其主张与当时诸彦不尽符合,然自有其不可磨灭之光荣在。”
刘半农在《半农杂文》自序中,亦有关于他创作转变的认识:“一个转变的思想感情,是随着时代变迁的,所以梁任公以为今日之我,可与昔日之我挑战。但所谓变迁,是说一个人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所发生的自然的变化,并不是说抹杀了自己专门去追逐时代。”
浏览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