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吴心海
【简介】 笔者曾在2009年第1期《博览群书》发表《〈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以第一手的资料证明王老九发表于1951年7月1日的《想起毛主席》,不但时间上大大晚于吴奔星搜集整理的《新湖南山歌》(发表于1950年7月16日《人民日报》),而且构思和文字上有明显模仿《新湖南山歌》的痕迹。拙文发表后
【全文】
笔者曾在2009年第1期《博览群书》发表《〈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以第一手的资料证明王老九发表于1951年7月1日的《想起毛主席》,不但时间上大大晚于吴奔星搜集整理的《新湖南山歌》(发表于1950年7月16日《人民日报》),而且构思和文字上有明显模仿《新湖南山歌》的痕迹。
拙文发表后,得到一些专家、学者及读者的好评,并承他们提供线索,经过一番求证,发现拙文写作之时没有掌握的大量宝贵史料,这些史料进一步证明了《新湖南山歌》确实曾在全国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故不揣鄙陋再次成文,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并揭示模仿痕迹明显的《想起毛主席》虽发表在后,却“后来者居上”的历史环境。
两次被谱写成歌曲传唱
笔者在《〈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中,曾提及《新湖南山歌》发表后,最早曾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出版的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选入。其实,早在此之前1年,即1950年10月,就以歌曲的形式被选入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编、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出版的《创作歌选•第一集》,题目为《想着毛泽东》,署名为“新湖南山歌 许友滨曲”。该书“编前小记”中指出:
9月,上海开始了有组织的开展音乐创作运动,第一个创作任务就是迎接国庆日与歌唱一年来在各方面的胜利,我们开了一个音乐、诗歌工作者座谈会,决定了创作主题,并有组织的进行推动创作。在歌词与群众歌曲上我们收到上海诗歌联谊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人民电台广播乐团、青年文工团、新安旅行团、上海市歌咏团体联谊会,及市内各单位创作工作同志以及华东地区的一部分工作同志的作品,共七十余件。我们举行了一次200余人出席的试唱会。选出有:国庆日的创作12首,在本市各报发表,同时选出较优秀的作品26件用歌集的形式发表,就是这本创作歌选第一集,……
由此可见,在《创作歌选•第一集》列第9首的《想着毛泽东》,是从70余件作品中精选而出的。其作曲者许友滨(1923—1992),河北安新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个世纪50年代除,先后任安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团长、江苏军区文工团团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文工队队长,后到东北工作,生前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分会秘书长等职。
无独有偶,为《新湖南山歌》谱曲的并非许友滨一人。1951年1月,董源谱曲的《心中想起毛泽东》一书由上海教育书店出版的,其中收有同名歌曲,署名为“湖南农民词句 吴奔星录”。《心中想起毛泽东》一书出版时间虽然晚于《创作歌选·第一集》,但《想着毛泽东》这首歌曲却未必早于歌曲《心中想起毛泽东》。在《大力开展新音乐创作运动——1950年10月新创作研究座谈会记录》一文中,海政文工团胡士平在发言时说:“声乐创作上,独唱曲中《心中想起毛泽东》、《在高山那边》都是较好的作品(第81页)”,而贾芳也同时指出:“独唱歌曲《心中想起毛泽东》,可说是比较有中国味道的特点,……(第84-85页)”。可见董源谱曲的《心中想起毛泽东》至少在1950年10月就开始演唱了。
不过,到了1960年4月,董源谱曲的《心中想起毛泽东》被收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十年歌曲选 1949——1959》时,就和上海教育书店1951年出版的《心中想起毛泽东》有了不同,“湖南农民词句 吴奔星录”的字样变成“湖南农民词、沙金改词”。其中奥秘,应和吴奔星被打成“右派”有关。至于歌词的改动,则微不足道。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查阅。
山东作家郭澄清在反映大跃进时代的中篇小说《社迷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第二章里,曾以队长周四成的口引用一段歌声“……夜里想起毛泽东,半夜三更太阳红;走路想起毛泽东,千斤担子也轻松”(第17页),明显来源于《新湖南山歌》。如果从作家虚构角度来说,说明郭澄清对《新湖南山歌》的印象深刻,如果是深入生活的见闻,那么则说明《新湖南山歌》谱成歌曲后在农村的影响广泛。
钟敬文、贾芝等民间文学大家的关注
《新湖南山歌》发表后,除了被音乐家谱成歌曲传唱外,也曾引起著名民间文艺研究家贾芝、钟敬文、黎风、天鹰(姜彬)、李岳南等的注目,他们或著文论及,或收录进编著的书籍中,均予以高度评价。
比如,早在1951年5月,上海“元昌印书馆”出版的李卉编选、陈烟桥绘图的“民间歌谣画集第三册”《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就收录有《新湖南山歌》,并在注释中这样指出:
这首民歌,是吴奔星同志采录的,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的热爱,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毛泽东”这名字,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希望,他不但给我们带来自由幸福的好日子,同时给我们以百战百胜的力量。
同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艺研究集刊第一册》由新华书店出版,其中贾芝辑“民歌选”32首中就包括《新湖南山歌》,文后注明:“吴奔星录,选自《人民日报》”(见第80页)。
到了1952年,黎风在《新观察》第17期“书和作家”栏目发表题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书评文章,全文引用已由《新湖南山歌》更名为《毛泽东》的诗,评价说:“这首民歌的特点是:它虽然没有正面歌颂毛主席,但是它用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深刻而亲切动人地描写出了毛主席的伟大。读了它,使人感到人民的心里时时刻刻都记着自己的领袖;他叫我们勇敢,叫我们快乐,叫我们满怀信心地向前迈进!”
1954年,《文艺报》第2期则发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的《各族人民歌唱毛主席》,在引用《新湖南山歌》之前,钟文如此写道:
在广大人民的眼底心头,毛主席不单是一个非常可感激,崇敬和亲近的人,是领导着大家前进的引路人,同时还是一种鼓舞大家奋发努力的神奇力量。解放以后,各族人民,在生产战线上,在文化战线上,在其他一切工作上,都勇气百倍地活动着。他们在毛主席正确思想的启发下,在毛主席伟大人格的感召和盛大功业的鼓励下,都愿意为建设未来的理想社会而竭尽自己的力量。他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一想起了伟大的毛主席.困难就变成容易,险阻就变成平夷,愁苦就变成快乐。人民的创作里显著地表现这一点。
同年3月,李岳南的《民间戏曲歌谣散论》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在《民歌的战斗性》一文中,李岳南全文引用《新湖南山歌》前,对其的定义是“在湖南,产生了这样一首歌颂毛主席的优秀民歌”。该文1957年收入李岳南在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神话故事、歌谣、戏曲散论》一书中,题目改为《论民间歌谣及其战斗性的传统》,依旧全文引述了《新湖南山歌》,并如此表示:“而尤以50年7月16日在人民日报所登的新湖南民歌、更充分表理出翻身后的农民对毛主席的热爱来”。
同在1954年,天鹰(姜彬)著《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天鹰在《关于歌颂毛主席的歌谣》一文中指出:
人民用无比的喜悦和热情歌颂着毛主席,歌颂着共产党,歌颂着翻天覆地的伟大的人民革命的胜利。新时代到来了,几千年的愿望实现了,在全国人民的眼中,毛主席就是胜利,毛主席就是幸福,毛主席就是力量。湖南有首民歌《毛泽东》,最充分的表达了人民的情绪……
天鹰此书1956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195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姜彬文集•第1卷》也收入了这篇文章。
到了1959年12月 ,《新湖南山歌》以《毛泽东》为题入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颂歌》。尽管编者在“后记”中表示“全书共选了322首。 每首尽可能注明所属民族、流传地区、作者或采录者的姓名”以及“解放初期,在萧三同有的发端下,我们曾编了一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名义出版。现在把其中的一部分作品选进了这本‘颂歌’。这是应当加以说明的”,但诗歌只标明“湖南”字样,原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书中诗后“吴奔星收集”字样,在此书中不翼而飞,这和吴奔星被打成“右派”显然有关。
无独有偶,也在1959年,署名“民间文学小组集体讨论,梁仲华执笔”的论文《各族人民歌唱毛主席》(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题目和前述钟敬文的论文完全一样,吴奔星的《新湖南山歌》却不再在其中,取而代之的是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吊诡的是,其在引用《想起毛主席》之前的那一段,和钟敬文引用《新湖南山歌》前的一段文字,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诠释上的差别而已:
在民歌里,毛主席不仅是力量的源泉,而且是智慧的化身。有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就会生活得更坚强;有毛主席的教舞,就会象是枯渴的心灵得到天降的甘霖,头脑格外聪明起来;有毛主席的指引,理想就会加快实现。生活已经做了无数这样的证明。正因为是这样,人民没有一刻不想念毛主席。想见到毛主席,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汉族农民诗人王老九在自己的艺术构思中表达了这种情感,唱出了人民对毛主席虔诚的信赖。
(王老九《想起毛主席》引文略)
(本文未完,待续)
浏览数: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