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9-02-15
【类型】报纸
【作者】周允中
【简介】谭正璧(1901―1991年)上海嘉定黄渡人,笔名谭雯,璧厂,仲圭,谭嘉定。一生涉猎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在小说,戏剧,曲艺,文学史,古文献及文艺创作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曾任中学教师,上海美专,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震旦大学,中国艺术学院等学校的教授。解放后,历任黄渡师范学校校务部主任,齐鲁大学教授,上
【全文】
谭正璧(1901―1991年)上海嘉定黄渡人,笔名谭雯,璧厂,仲圭,谭嘉定。一生涉猎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在小说,戏剧,曲艺,文学史,古文献及文艺创作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曾任中学教师,上海美专,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震旦大学,中国艺术学院等学校的教授。解放后,历任黄渡师范学校校务部主任,齐鲁大学教授,上海棠棣出版社总编,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班导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特约编辑。1979年,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第四届文代会代表。《大百科全书·曲艺卷》编委。著有《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中国小说发达史》,《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文学进化史》,《中国女性文学》,《元曲六大家传略》,《话本与古剧》,《三言两拍资料》,《曲海蠡测》,《正壁创作集》等大量著作。
谭正璧幼年丧父,家境清寒,但他从小聪颖过人,千字的长文章一读即可背诵。他经常出入书场茶馆,入神地倾听评弹演唱。11岁来到苏州,在水烟店当学徒,因不堪业师任意的辱骂而逃归老家。归家以后,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因没有钱供他继续升学,于是他就购书自学,通过阅读清末民初林琴南翻译的小说,逐渐跨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大门。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谭正璧正在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20年,他的处女作《农民的血泪》发表在《民国日报》的副刊上,得到了邵力子的赏识。后因为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经过邵力子的介绍,谭正璧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校期间他倾向革命,创作完成了《中国文学史大纲》和短篇小说集《邂逅》、《人生的悲哀》,中篇小说《芭蕉的心》。
1927年大革命期间,谭正璧好友同乡夏采曦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在夏的引导下,谭正璧在黄渡成立了“淞社”,主编半月刊《怒潮》,反封建,反土豪,反迷信。刊物第三期以后改名为《黄花》,月出一期。大革命失败以后,夏采曦领导了“小蒸农民暴动”,“枫泾暴动”,谭由于受到牵连,亡命上海,一年后返回黄渡,任黄渡乡村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从此开始了他藏书、教书、写书的漫长生涯,50岁以后更是闭门写作,为研究古典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4年,谭正璧在上海神州女校任教的时候,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大纲》,问世后立即被日本翻译过去,这是他研究中国文学最早的处女论著。他在写作此书时,参考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发现了其中的缺漏,就径自写信给鲁迅,向他求教。很快收到了鲁迅的复信,后来鲁迅在该书重印的第三版上,写下了此事,并致谢意。
谭正璧写作的《中国文学家大词典》,共有140万字,提供了6851位历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卒年代及其生平梗概,出版后好评如潮。国内外学者颇多引据,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等人都对该书有过相当的评价。解放后,香港有重印本,台湾在翻印时,隐去了他的真实姓名,改称为谭嘉定。这是书商惯用的手法和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抗战时期,谭正璧全家颠沛流离,后来应上海务本女中的聘任重返上海,但他珍藏的书籍却因此而全部遭到散失。上海沦陷时,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受敌伪的控制,谭出于民族气节,不愿去任教,而一般的私立学校待遇比较低,不足维持全家的生计。一日只有三顿稀粥。他的一个女儿出世后仅仅只有87天,就活活饿死在襁褓之中。白天他奔波在几个学校任职兼课,晚上执笔在昏黄的灯下著书写文章。为了赖以果腹,谭在这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历史小品,短篇小说,各种多幕剧,独幕剧,总计不下百万字,另外还著有《师范应用文》,《文学源流》,《国学常识》,《国文入门必读》,《外国名人传》,《历史演义丛书》等。
我父亲周楞伽就是在上海沦陷时期认识谭正璧的。当时,我父亲在上海的浦东大厦501室,与金性尧合作主编了一本名为《万岁》的综合性文艺刊物,邀请谭正璧担任特约撰稿人。谭正璧当时送来了文艺论文《李义山诗的钥匙――锦瑟诗》,《金圣叹论》,历史小说《滕王阁》,小说《意外的悲喜剧》,散文诗《落叶之什》。他的回忆录《我的童年》讲述了自幼失去父母,在著名塾师瞿凤起办的私塾里,接受严格训练的经过和往事,使人读后感叹嘘吁良久。谭正璧从小由老师和亲戚带领,经常出入戏院、茶馆,尤其爱好评弹和京剧表演艺术,为他日后从事中国戏剧、曲艺和通俗小说的写作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谭家是做推销烟草生意的商人,原本家境不错,后来遭到亲戚的诈骗和欺负,破产败落,生活艰辛,这些从小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痕。也使得他发愤读书著述,成为一代大家。
解放后,谭正璧与我父亲一起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工作,都从事戏剧和通俗小说的研究,但两人却为了一件事反目成仇,以至于不再往来。原因是我父亲在1957年的时候,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约稿,整理《剪灯新话》,内中缺少明代作者邵景詹的《觅灯因话》,于是,就向谭正壁商量,借用他所收藏的万历年间的刻本阅读,不料我父亲竟然不经谭的同意,连夜抄好,也不加说明,就归回给了他,并且将《觅灯因话》附在正式出版的书后。虽然仅仅只有不到两万字左右,而且都是为了保存古籍,满足读者研究和出版古籍的需要,但也应该在书后加以说明和示谢。谭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十分不满。当时资料欠缺,编辑之间以邻为壑的现象经常存在,远远不如现在,资料丰富宏大,搜索网站即可共享。这件事情的过错全在我父亲,这完全是不请自饮,不教而诛的荒唐行为,是文人无行的突出表现。作为后辈,我不应该替尊人避讳的。
当然,也有读者指出周楞伽以诵芬室本为底本,将《觅灯因话》附于卷末,使得这本世极罕见的传奇小说能够流传于世。此集子《觅灯因话》在语言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朴素雅洁,不假雕饰,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颇具特色。(见《中国社会科学网》《<觅灯因话>简介》)作为留存典籍,泽披后人,是每一个国人应该具备的资质。古人的著述是公器,不应该藏之深山,终止淹没。这恐怕也是无可非议的。
谭正璧擅长中国戏曲小说的研究,一生还写了《元曲六大家评传》,《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说唱文学文献集》,《弹词叙录》等,这些有关戏曲曲艺的著作,钩沈辑轶,功力深厚,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许多空白。谭正璧还为《辞海》撰写古典文学条目914目之多。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谭的双目失明,在女儿谭寻的帮助下,两代人继续笔耕,完成了《木鱼歌·潮州歌叙录》,《古本稀见小说汇考》《评弹通考》,《评弹艺人录》,《螺斋曲探》等大量著作。他发表与出版的著作有150多种,字数在几千万字以上。施蛰存先生称他是“著作三身”。谭正璧一生喜爱看书,藏书,积书,著书,曾经藏书二万多册,是海上著名的藏书家。十年动乱时期,谭因为是出版社的编外编辑,工资停发,为了维持生活,全部藏书只能够通过上海古籍旧书店的职工言午许,转卖于他人。这真使他欲哭无泪,痛不欲生。
1991年冬,谭正璧走完了人生的漫长岁月,在一片漫天皆白的大雪纷飞之中,于自己的斗室里悄然离世,终年90岁。
浏览数: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