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9-12-01
【类型】报纸
【作者】杨西北
【简介】我父亲杨骚(1900—1957年),福建漳州人,是“左联”最早的成员,曾参与“左联”诗歌组和小说散文组的活动,是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之一。父亲留下著译20余种,其中有长篇叙事诗《乡曲》,诗集《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诗剧《心曲》、《记忆之都》,长篇小说翻译《铁流》、《十月》(均为原苏联)、《痴人
【全文】
我父亲杨骚(1900—1957年),福建漳州人,是“左联”最早的成员,曾参与“左联”诗歌组和小说散文组的活动,是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之一。父亲留下著译20余种,其中有长篇叙事诗《乡曲》,诗集《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诗剧《心曲》、《记忆之都》,长篇小说翻译《铁流》、《十月》(均为原苏联)、《痴人之爱》(日本)等。
我于2010年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左联”80周年纪念活动,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下了《绿色日记——纪念‘左联’80周年活动片段》一文。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蔡大燮回忆杨骚的文章中,第一次知道“左联漳州支部”的。蔡大燮(1912—2000年),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省文化局副局长。蔡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求学,参加学生进步活动的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漳州地下党的负责人。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杨骚与家乡漳州的一些进步文艺青年一直保持联系。1930年,蔡大燮到上海,经杨骚介绍,到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读书。1932年“一二八”事件发生,中国公学遭日本侵略军炮击,蔡大燮只身躲回上海,与杨骚同住一起,认识了一些左联作家。1934年,蔡大燮到日本读书,杨骚帮他买船票并送其到汇山码头上船。杨骚还写信让蔡大燮到东京后找林焕平,他到日本后参加林焕平编的《东流》杂志的活动和东京“左联”的活动。蔡大燮还参加了郭沫若和任白戈的杂文社的活动。
漳州有一个文艺青年叫胡大机(1910—1935年),中共党员,因参加进步活动和抵制日货受到迫害,于1933年5月避走上海。杨骚介绍他给北新书局写稿,换取稿费谋生。后因胡大机得了肺结核病吐血,于同年底重返漳州,在郊外小学教书养病。他回漳州时,从上海带回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关系,在漳州成立左联支部。这个左联支部由胡大机和蔡大燮负责。
1934年,漳州进步文艺团体“芗潮”剧社成立,党组织派胡大机和蔡大燮参加这个剧社,使“左联”漳州支部的活动和芗潮剧社的活动结合为一体。芗潮剧社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活动,组织过7场大型公演和上百场小型演出,内容均是反帝反封建的,在漳州地区和老百姓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大机亲自创作和导演了独幕剧《逃》,剧中写了渔霸勾结汉奸和日寇,鱼肉渔民,渔民不忍欺压起来反抗的故事。他还创作了反映地主压榨百姓草菅人命的话剧《母亲》,可惜还未完成便于1935年病逝,后由其他创作者续完。“七七事变”后,日寇侵犯厦门,芗潮剧社组织了漳州地区万人歌咏大游行。1937年10月,芗潮剧社输送了一批文艺骨干到龙岩参加新四军宣传队,北上抗日。这批人员中,后来走出了包括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冲在内的一些党的领导干部。
1984年,漳州举办了盛大的芗潮剧社成立50周年学术讨论会。芗潮剧社社史编写组撰写的《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中,开篇就是:“1934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下的“左联”干事会在漳州成立,下设三个组,成员十多人”。讨论会上,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化部、高等院校等的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左翼文化运动、“左联”等与芗潮剧社发展的关系均有所阐述。
后来我曾拜访过蔡大燮,当面向他请教了“左联”漳州支部的情况。蔡大燮回忆了当年的情况,如上所述。我特意问道:“有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他说,当时的工作都是秘密的,不敢留下文字材料。几年后,上海“左联”解散了。我查阅过一些关于“左联”的资料,没有看到过“左联漳州支部”的记录。目前上海左联纪念馆似乎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杨骚留下的文章中,也没有关于“左联”漳州支部的文字。如今当事人均不在人世。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左联”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感到有责任搞清楚“左联”时期,在这个组织的指导下,在偏远的福建漳州进步的文化活动与之所存在的脉络关系。
参考材料:
1《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杨西北编,书中附录《回忆杨骚》,作者蔡大燮。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
2 《芗潮剧社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中共龙溪地委党史办公室,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1984年12月。(现建制为地改市,中共龙溪地委为中共漳州市委,原中共漳州市委为中共芗城区委)
浏览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