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我的父亲赵家璧

【类型】报纸
【作者】赵修慧
【简介】   今年是茅盾先生诞生120周年纪念。茅盾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成果显赫、名垂青史。我父亲赵家璧在他的编辑生涯中曾得到茅盾先生极多的指导和帮助,现在让我来回忆一下他们两人亦师亦友的情縁。父亲1932年大学毕业,成为良友图书馆公司文艺部主任后,开始编辑出版《良友文学丛书》,他决心把这套丛
【全文】

   今年是茅盾先生诞生120周年纪念。茅盾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成果显赫、名垂青史。我父亲赵家璧在他的编辑生涯中曾得到茅盾先生极多的指导和帮助,现在让我来回忆一下他们两人亦师亦友的情縁。

父亲1932年大学毕业,成为良友图书馆公司文艺部主任后,开始编辑出版《良友文学丛书》,他决心把这套丛书做成内容精湛、装帧一流、又能给作家带来丰富收益的传世之作。第一年他得到了鲁迅、巴金、丁玲、张天翼、施蜇存、老舍等的作品。次年他就把茅盾列为争取作品的对象,并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茅盾,很快他就得到茅盾散文集《话匣子》的文稿。在《话匣子》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茅盾指名道姓的批评赵家璧:

     赵家璧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似乎倾向于纯用图画,不加文字。自然,在图画中人物身旁注了姓名,甚至从人物的嘴巴里拖出两条线注明了重要的对话,这种“形式”太没有艺术相了。可是这样的“形式”却正为文化水平低下的中国大众所了解、所需要。要想从大众中驱走那些有毒的旧“连环画小说”,目前尚只能“利用”这旧形式再慢慢加以提高。

     赵家璧把茅盾批评他的原文,只字不动地发表了,展示出他谦虚、坦荡的心胸,令茅盾对他很是看好。此后,他又答应了赵家璧的约稿。1937年5 月,出版的《良友文学丛书》第37种,就是茅盾的一本短篇小说一一《烟云集》。

1934年赵家璧有了一个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计划。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他把自己的计划写信告诉茅盾,期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请他担任《小说一集》编选。在信中他还提出一些体例上的问题请教茅盾先生。茅盾愉快接受邀约、并帮助他出谋划策。茅盾编选的小说一集是全套《新文学大系》中第一个交稿、第一个出版的。

《大系》主要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整理和总结,因此选稿的起讫年限应该有统一的规定。但阿英和郑振铎对此意见不一。赵家璧便去信请教茅盾,他回信说:……弟以为,不如定,自“五四”到“北伐”,即1919年到1927年,……事实上,第一本《建设文学理论》,就有许多文章是发表在“五四”以前。你编辑的《新文学大系》从1917年一一1927年,十年断代,是并没有毛病的。”所以《中国新文学大系》有个副标题“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一一九二七”。

    茅盾曾有过与《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意图相似的工作期望,因此,赵家璧不断地去信或面访,请他出主意和协调不同意见,他无不尽力支持,使这部巨著得以在一年半的周期内全部出齐。他自己编选的《小说一集》是最早交稿、率先出版的。赵家璧在回忆录中曾写下这样的话:“扪心自问,《大系》如期圆满完成,首先应归功于茅盾先生,所以我对朋友们真诚地说,这套大系的真正主编者,应当写上茅盾的大名,而我仅仅担任了微不足道的跑腿,搜集并供应各卷所需资料,通讯催稿,编排发印,通读清样等编务杂活而已。”

《新文学大系》出版后,遵循蔡元培先生的教导,赵家璧又筹划编选一套《世界短篇小说大系》,茅盾对这一计划也极为赞同。赵家璧曾向他请教俄国的作品如何分集,他回信说:鄙意,可分二册,一册俄国,一册苏联,……无需加形容词。赵家璧接受他的建议,邀请耿济之编译俄国短篇小说集;曹靖华编译苏联短篇小说集。

1936年底,赵家璧又萌生了一个《短篇小说佳作选》的出版计划。这是他看到,欧美国家每逢岁末年初,出版文艺年选而决定去学习仿效的。他希望今后我国也能以这样的方法宣扬优秀的短篇小说。他邀请20位作家和编辑,请他们各自在当年出版的刊物中推荐三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共计60篇,合成一集,题名是:《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此举得到茅盾的全力支持。又是他第一个把推荐的书目交给赵家璧。他推荐的是:

老舍    《且说屋里》

端木蕼良《遥远的风沙》

陈白尘  《小魏的江山》

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军进驻上海租界,赵家璧逃难到了桂林,当他得悉茅盾夫妇也在桂林,便到丽泽门外丽君路上的一栋木屋里去看望他们,茅盾对上海“孤岛”发生的事情极为关心,对留在上海的郑振铎、耿济之等朋友的住所变迁、经济收入、生活状况,更是淳淳细问、十分关切。1942年底,茅盾夫妇离开桂林去重庆时,当地文化界举行送别宴会,赵家璧也去参加了,但行色匆匆未及细谈。

1944年湘桂战争爆发,赵家璧不得不离开桂林,经贵阳转辗逃往重庆,路途中恰遇金城江大火,公司财物付之一炬。他赤手空空来到重庆,幸亏王家域、张华联、张继芝等朋友的大力帮助,才让良友公司在重庆重新开张了。有一天,他坐船去嘉陵江南岸,唐家沱新村天津路1号拜访茅盾。此处原来是是国讯书店堆放杂物的场所,现在由生活书店朋友介绍,将一楼让给茅盾做寓所。房屋正面是一排玻璃窗,室内陈设极为简单。茅盾听赵家璧讲述完,怎么与老同学张沅恒一起,逃离上海到桂林复兴良友公司;怎么又从桂林撤退;怎么在金城江大火中烧毁全部财产又侥幸逃生;又怎么在重庆重建《良友公司》的故事后:又对他说,自己现正准备在重庆恢复出版《良友文学丛书》,希望他像过去一样,支持良友公司,能给良友一本文集,茅盾一口答应了。当天还留赵家璧在家中便饭。1945年6月24日,重庆文化界举行庆祝茅盾先生五十寿辰纪念会,出席者都是知名人士,赵家璧也接到一张请柬,赶去参加祝贺。会议休息时间,茅盾向赵家璧招招手,偷偷地将一部文稿塞进赵家璧的皮包。这本名为《时间的记录》的茅盾著作,是赵家璧在重庆时,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良友文学丛书》。这是一本用当地土纸印制的图书,字迹印得模糊不清,封面上仅用红蓝两色画上一只时钟作点缀;与过去在上海出版的,以外观精美亮丽为特色的《良友文学丛书》真是无可比拟,但赵家璧说:“在我初到重庆时,曾从这本书中得到了多大的勇气呀!这是一部雪中送炭、充满温暖友情的文稿。”因为此时,与赵家璧一起逃离上海的老同学、老搭档,认为出版事业在抗战时期肯定是一条没有前途的死胡同,已经脱离良友公司去昆明经商了,留下他一人苦撑着良友出版公司。是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朋友,用思想和行动给了赵家璧种种帮助,让他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没有放弃用文学作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信念,坚持在出版战线上。

茅盾交给赵家璧的原稿,共有二十八篇,都是从1943年到1945年间写的,他在后记中说:在这个震撼世界的人民的世纪中,古老中国的大后方,一个在“良心上有所不许”以及“良心上有所不安”的写作所能记录者,亦唯此而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赵家璧于年底返回上海。熟料次年五月,公司留守处突发大火,所有良友资料、财物和存书,全部化为灰烬,此书仅售出六百余册。赵家璧回沪后,良友公司因股东争执走向末日,他只能将版权退回给茅盾,由他再将版权交给重庆大地书屋出版。               

抗战胜利了,在欢庆的锣鼓声中,每个中国人都对未来充满了美丽的梦想,赵家璧的梦想是:编辑出版一套《新文学大系­ 抗战八年》共编八集。包括理论、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集、史料各一集、戏剧二集,茅盾欣然同意担任小说集的编选。赵家璧在重庆曾家岩附近的一家酒店,约请在渝的编选者吃饭,同时与他们分别签订约稿合同。茅盾是大系第一辑《小说一集》的编选,他对大系有感情,动作也快。当父亲回上海时包里已藏有,茅盾亲笔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抗战八年》选稿目录和一叠从书刊上撕下来的稿件,可惜回上海后,因为良友公司的无形停业,此书没能问世。            

1946年5月茅盾也回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7号,赵家璧曾去那里访问过他,想请他为初成立的晨光出版公司赐稿,但当他看到茅盾先生神情忧郁地望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少女的照片时,知道他还未摆脱失女的伤悲,便对他在重庆时的支持表示感谢后,匆匆离去了。这年12月茅盾离沪,去苏联访问。此后他们两人再也没有单独见面过。

解放后的1949年7月2日,赵家璧作为华东地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那里聆听了茅盾作的报告,并投票选举茅盾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不久,茅盾又出任新中国的文化部部长。赵家璧为新中国高兴、为朋友们得到重用高兴,他也决心为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赵家璧在1949年3月,将已经编辑就绪的二十册《美国文学丛书》改名为《世界文学丛书》美国之部出版;1950年3月出版了邀请阿英编辑的27册《工厂文艺习作丛书》;同时推出了《苏联文学丛书》、《苏联名家画集》《新中国画库》和《苏联画库》等适应新时代的书刊。但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直爽的郑振铎对着他说:“家璧,你要好好的改造喔!”一句话让他醒悟:“自己再也不是那个站在鲁迅一边,支持革命的青年编辑了。”他被划出了原有的朋友圈、他已是革命的对象了。此后,运动接着运动;写不完的交待、做不停检讨,他精神错乱过、他也想自杀过。但他有个好妻子,我的妈妈陆祖琬,妈妈开导他、安慰他,在子女们都不在身边的日子里,照顾他的生活、倾听他的冤诉、解除他的顾慮、和他一起提心吊胆地活了下来。妈妈代替年迈的“地主婆婆”去扫弄堂;在晒台上用手工敲制土砖,完成里弄下达给爸爸的生产任务;他进五七干校,到乡下劳动,每周带一大包髒衣服回家,妈妈不让他自己动手洗一件;他喜欢吃西式的东西,妈妈买来烂苹果为他做成果酱涂在馒头吃。妈妈常对他说:“你看看,上海有多少人和你一样在受罪,怕什么?!”让他放下包袱,增加信心,终于战战兢兢等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

解放后,赵家璧虽然没有拜访过茅盾先生,也没有与他通信。但他仍时刻关心着这位尊敬的朋友,茅盾的妻弟孔另境,是他的同行,他的夫人金韵琴更是天天见面的同事,从他们夫妇那里,他总能听到老朋友最真实的消息。报刊杂志上有关茅盾的报道,他也必仔细阅读,有时为他高兴也有时为他担忧。

1977年后,赵家璧开始写一些编辑工作中的回忆文章,先是写鲁迅,文章发表后很受业界欢迎,后来又写老师徐志摩。1981 年10月,茅盾先生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出版了,书中回忆了当年《新文学大系》编辑出版的过程,并说“赵家璧办事称得上干才”;“又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文学青年”“《新文学大系》是他想出来的”等等实事求是、带有褒奖话,让他非常欣慰,这时他才放下思想政治包袱提笔给茅盾先生写了二封信。

茅盾先生回信如下:

家璧先生:大函及大作已拜读。杂事甚多,来信亦多,而目力不济(左目失明,右仅0.3,又有白内障),精力也不济,来函迟复,幸恕疏懒。承询鲁迅日记关于苏联原版印木刻等事,我记不起是否即展出之品或谁送给他而经我手;又,新发现鲁迅给我的信,提到此事,我本来也弄不清,是鲁迅博物馆的同志们考核资料,乃下此断语也。

最后一次来信提到当时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负责苏联版画展出事,黎早去世,当时政治面目如何、大文中是否可以提到他等等,恕我不能作答。我不知黎如何,但我以为写鲁迅支持展览,不写当时幕后主持之人,似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史有阙文,何况回忆之类。匆复  即颂  健康!

沈雁冰   十二月二十日

 

1987年4月赵家璧撰写的《编辑生涯忆茅盾》在《编辑月刊》发表;同年7月撰写《从茅盾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想起的》载《香港文学》,(转载《新文学史料》88年一期)两篇文章,纪录下解放前他们两人的交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