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露茜:绽开的玫瑰

【出版日期】2017-11-01
【类型】报纸
【作者】丁言昭
【简介】2017年4月23日中午,师姐桂未明给我送来了她母亲叶露茜的纪念集:《绽开的玫瑰——叶露茜风雨百年》,封面非常漂亮,背景是玫瑰花瓣。叶露茜坐在藤椅上,双手优雅地搭在椅上,上身着黑毛衣,下穿蓝灰色西装裤,迎着阳光灿烂微笑。这使我想起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的事。1964年我考入上戏,有一天,同学指着一个中
【全文】

2017年4月23日中午,师姐桂未明给我送来了她母亲叶露茜的纪念集:《绽开的玫瑰——叶露茜风雨百年》,封面非常漂亮,背景是玫瑰花瓣。叶露茜坐在藤椅上,双手优雅地搭在椅上,上身着黑毛衣,下穿蓝灰色西装裤,迎着阳光灿烂微笑。这使我想起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的事。1964年我考入上戏,有一天,同学指着一个中年妇女,对我说:“哎,那是桂未明的妈妈,叫叶露茜。”

我知道他们班上有好几个文化人的子女,巴金的女儿、许杰的女儿等,桂未明的父亲是杜宣,那叶露茜就是杜宣的夫人。早就听说叶露茜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名演员,现在虽然有点年纪,但是很有气质,能看出以前的风韵,特别是她的声音一点儿也没有变,仍然是又脆又亮。叶露茜自1961年10月起,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

我只看过叶露茜演过一个戏,那就是杜宣在1990年代创作的《梦迢迢》,在戏里扮演一个保姆阿娟。她那好听的声音似乎与她的年龄不相符合。

叶露茜祖籍广东南雄,1917年4月13日在上海出生。1923年9月,6岁的叶露茜就读于北京34小学,后随父亲到哈尔滨,1926年入哈尔滨三育教会学校至毕业。1929年9月成为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初中生。该校的校址现为哈尔滨第七中学,邮政街135号,以前叫从德女中,创办人是朱庆澜将军。学校设有董事会,首席校董事是傅义年,学校的各样经费开支均由校董会来筹措。从德女中的校名来自“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当时有个校歌:“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淳淳……”

从德女中改为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后,归哈尔滨教育厅所管,学校的操场很大,分球场、田径运动场,设有秋千架、爬竹竿架及荡船等运动器械,冬天给操场泼上水,就成了天然的滑冰场。“九一八”后,操场的一半成了日本人的溜马场。操场四周环绕着高高的白杨树,很美。学生中有走读生,也有寄宿生,所以学校里备有二百人的床位,供这些寄宿生使用。我不知道叶露茜是走读生,还是寄宿生?打电话给桂未明,回说:根据她的推测,是个寄宿生,因为叶露茜经常参加体育训练,没时间天天回家。食堂和风雨操场都设有地下室。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强,校长孔焕书毕业于吉林省立女子师范,体育老师黄树芳毕业于上海两江女子体专,美术老师高仰山(即高昆)毕业于上海美专,历史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

学校的体育活动搞得特别好,成立女子篮球队,叶露茜曾任篮球队的队长,带队参加全省女篮比赛。1932年12月毕业。

萧红是1927年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这样算来,叶露茜与萧红是同学,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在1980年代将萧红纪念卡交给桂未明,请她母亲为纪念卡题辞。1982年12月,叶露茜写了这样几句话:“萧红同学是我中学时代在东特第一女中的同学,她写作的成就,为母校争光,更为祖国文坛增加异彩,她是杰出的女文学家!”

叶露茜从1930年代起,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左翼戏剧,宣传抗日救亡,足迹遍布上海、武汉、重庆、新疆、兰州、昆明等地,为推动戏剧事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曾参加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等。

1934年春,叶露茜和金山、王为一参加“剧联”演出,剧目是董每戡创作的《奇迹》,在后台第一次见到前来祝贺演出成功的赵丹,这年叶露茜17岁,正是青春年华时。两人一见钟情,从相识到相恋,1936年4月26日上午8时30分,他们两个与另外两对恋人:蓝苹和唐纳、杜小娟和顾而已,乘坐沪杭线抵达杭州钱塘江畔六和塔下,举行集体婚礼,取“六和”之谐音。

1987年4月16日我在《爱国报》上发表一文:《六和婚礼曲》,内中写道,电影界和音乐界知名人士孙师毅署名施谊为他们作歌词,吕骥谱曲,即性创作了一首歌,歌名为《六和塔婚礼曲》,共有二段唱词:

 

偎情郎,伴新娘,

六和塔下影成双;

决胜在情场,

莫忘胡虏到长江;

喝喜酒,闹洞房,

五月潮高势正扬;

共起赴沙场,

同拯中华复沈阳!

 

歌中充满作者对这些影星的期望,希望他们在品尝蜜月的甜美同时,不忘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奋起抗日。这首歌问世不久,即收入1936年7月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呼声集》中,由李公朴主选,孙师毅校订,周巍峙编。编者在《六和塔婚礼曲》后边,特别注明道:“最近电影有三对新人联合在杭举行婚礼,这首歌就是祝贺他们的。我因为它在喜乐中不忘国难,所以也把它录在这里了。”

这场婚礼的介绍人是郑君里和李清,证婚人是沈钧儒,摄影是马水华,陪同的有电影界好友王为一、徐韬等。为了表示祝贺,沈钧儒当场作诗一首:

 

人生何处是仙乡

嘉偶良朋一举觞

到此应无凡鸟想

湖山有福住鸳鸯

塔影湖声共证盟

英雄儿女此时情

愿书片语为君祝

山样同坚海样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话剧救亡协会于8月20日在卡尔登大戏院(即长江剧场,现已拆除)召开大会,成立12个抗敌演剧队,叶露茜和赵丹参加三队,沿京沪线北上,一路演抗日爱国剧目,1939年8、9月到新疆。赵丹不幸被盛世才逮捕,叶露茜多方营救,都无济于事。1942年12月下旬,盛世才妻子代表盛世才找叶露茜谈话,通知她赵丹已死在监狱,她必须限时离开新疆。第二天一早,盛世才派全身武装的士兵,押送她们离开,同行的有俞佩珊等人。

后在周恩来和朋友们的帮助下,1943年3月叶露茜到了重庆,仍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时,她认识了杜宣。当时,杜宣正准备去延安,住在同学家里,叶露茜经常去看杜宣,晚上,杜宣就送叶露茜回去。

1944年3月,叶露茜与杜宣一起去昆明,4月1日是愚人节,经周恩来批准,两人在昆明金碧路一家广东餐馆结婚。这天,来客只有章泯和白璐。他俩的新房在翠湖东街9号一间小屋,开始新生活。

谁知,赵丹还活着,于1945年5月10日离开新疆到重庆,赶到昆明,恳求叶露茜与他复合,叶表示自己已经破坏了一个家庭,不能再破坏第二个家庭,赵丹在理解和失望中离去。

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听说夏衍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根据叶与赵的情况而写,事实不是这样的。《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那时叶露茜准备扮演戏中的赵师母,后因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该剧未能公演。这个剧目是根据宋之的、刘莉影、魏鹤林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宋之的被捕后,请魏鹤林照顾刘莉影,当宋出来后,发现刘莉影与魏鹤林生活在一起,不过刘莉影最后还是回到宋之的身边。

萧红去世后,埋葬在香港清水湾,1946年6月1日,是萧红诞生35周年纪念日,叶露茜不忘老同学,与杜宣到清水湾为萧红扫墓,同去的在港文化人有:黄新波、陆地、廖冰兄、陈宝、胡明树、萧野、陆无涯、陈芦迪、陈雨田和梁永泰夫妇,他们中有画家、作家。

1992年1月25日,叶露茜因病不幸去世,杜宣在《忆露茜》中写道:“万里西风,五更残月,两行清泪,不尽相思!”她永远活在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