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里来》词作者塞克

【类型】报纸
【作者】丁言昭
【简介】每当我听到“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这熟悉的歌声时,就会想起它的词作者——塞克。他在1988年11月18日因病在京去世。讣告上称他为:“我国著名诗人、话剧、电影艺术家,话剧、歌剧及电影艺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原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爸爸丁景唐为我拟了电报稿,“惊悉塞克伯伯逝世,不胜悲悼
【全文】

每当我听到“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这熟悉的歌声时,就会想起它的词作者——塞克。他在1988年11月18日因病在京去世。讣告上称他为:“我国著名诗人、话剧、电影艺术家,话剧、歌剧及电影艺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原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爸爸丁景唐为我拟了电报稿,“惊悉塞克伯伯逝世,不胜悲悼,请敬献花圈,并盼伯母节哀。”

很早以前,就听说塞克是延安四大怪人之一。人们常常见他一个人叼着大烟斗,穿着拖鞋,在河边散步。或溜达到山里,不是挖石头磨砚台,就是刨树根子雕刻烟斗和手杖。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前夕,毛泽东为了深入了解文艺界的真实情况,想找塞克谈谈,因为塞克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毛泽东派李卓然去请塞克,谁知遭到拒绝。原因是说毛主席住处有岗哨,而他从来不到有岗哨的地方。毛主席知道后,立即下令撤去塞克路经之处的岗哨。当塞克到杨家岭去时,果然没有看到一个岗哨。毛主席与塞克欢谈多时,最后还亲自送塞克离去。

我于1981年6月到哈尔滨参加萧红诞辰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火车站见到塞克。他长得非常高大,鹤立鸡群,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手里拿着烟斗。

会间,大会组织大家到呼兰县参观萧红的故乡,一路上,我坐在塞克伯伯身边,看见他那条的确良裤子上,满是一个个小洞洞,是烟灰烫的。我说:“塞克伯伯,你就不能少抽点烟,你瞧,裤子上都是洞。”塞克伯伯还没说话,他夫人王昭坐在前面,立刻笑起来,“你不知道,烟是他的命啊!不然,他什么都想不出来,写不出来!”

烟一直陪着塞克伯伯,到他晚年,由于身体原因,烟才离去。1986年11月20日,王昭阿姨来信说:“来信收到,我给塞克同志读了,他很高兴!问您好!他最近因天气冷痰多,已住进友谊医院,他已不吸烟了,也不能走路了,能坐在轮椅上。”接着,阿姨说了件高兴的事,1986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六日)是塞克伯伯八十寿辰,文化部、中国歌剧舞剧院、音协、剧协的新老领导有王蒙、周巍峙、吕骥、李焕之,都来给塞克伯伯祝寿,还有许多朋友也来了,热闹了一天,拍了很多照片,他很高兴。

那时,我几乎每年要到北京去,不是开会,就是看演出,记得一次我约了朋友到塞克伯伯家里,那是个很大的四合院,只见他坐在轮椅里,精神还可以,见到我们去,特别高兴。握住我的手,说:“小朋友好!”我马上回答:“塞克大朋友,你也好啊!”以前,我称他为伯伯,他说“以后你叫我为大朋友好了。”

塞克伯伯不论对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是非常真挚热情,对萧红也是如此。1981年6月,他在萧红纪念会上说:“我和萧红见面是在1935年的上海,而相识却是在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从临汾到西安的火车上”(《纪念萧红  学习萧红——著名作家塞克、萧军、舒群在萧红诞辰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1982年3月《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说着说着,他失声痛哭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继续讲:萧红冲破了封建家庭,在人生的海洋里挣扎苦斗。她经历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九一八”事变,她把自己的命运和不幸遭遇跟广大东北人民的苦难完全结合在一起。她在创作上的才华也正是来源于此。萧红是一个很勇敢、很智慧、很有斗争性的女性。

1927年8月,塞克从哈尔滨经青岛到达上海,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由于在《南归》一剧中成功地扮演流浪者而名声大震,从此开始话剧表演生涯。1935年塞克在上海同吕骥、冼星海、张曙等,组织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开展歌咏救亡运动。此刻,萧红也正在上海,勤奋地写作,随着《生死场》的出版而蜚声文坛。萧红给塞克的第一个印象非常美好,“年轻而有才华,思想敏锐,她是个很勇敢的中国女性。”(出处同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上海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塞克被选为理事,组织救亡演剧第一队,出发到西北地区进行宣传演出。同年冬天,在山西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他们一行乘火车到西安的时候,竟意外地遇见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等,原来他们是从山西临汾撤退出来的。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朋友相见,格外高兴。

在旅途中,塞克和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一起创作了三幕话剧《突击》。剧本的构思、创意、导演等,其实都是塞克一人所为。

1938年3月底,《突击》在西安演出时,公演了3天7场,场场客满,轰动一时。那时,周恩来也在那里,他观看演出后,接见了全体同志,并合影留念。这个戏也得到茅盾的赞许。他说,编剧者、导演、演员都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突击》里的人,这是它的最大的特色。此文发表在1938年6月的《文艺阵地》1卷4号上。

塞克与萧红在西安分手后,去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当教授,而萧红去了武汉,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塞克在延安有时也能得知一些萧红的情况,对她既敬佩又同情。

在哈尔滨会议期间,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我和几个女同胞到塞克伯伯的住处,只见他坐在椅上,悠悠地吸着烟,我们围在他旁边,唱起了《二月里来》,他静静地听着,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1982年,塞克伯伯在萧红纪念卡上题辞:“呼兰河畔忆萧红!”那时,他身体不太好,拿笔时手有点抖,因此字看上去有点歪,但看得出来,塞克伯伯是在用心写。

1986年我准备写塞克传,有些细节弄不清,就写信问大朋友,得到塞克伉俪的热情支持,王昭阿姨在1986年11月20日来信中说:“他的出生年月是旧历1906年6月6日,家中没有材料,我看艺术家词典上有他的材料,我还看到文学家词典上也有,您作参考,您再找找其他方面的材料,我们欢迎您给塞克同志写传记,谢谢!如有疑问请来信。”

后来我以塞克戏剧方面的内容写了几万字的长篇文章,题为《塞克的戏剧活动》,刊登在《中国话剧艺术家传》第6辑上,该书1989年1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这之前,塞克的朋友曾将此事告诉他们,1987年2月18日王昭阿姨信中说:“许同志告诉我说您写的塞克传是写得不错的,夸奖了您。我祝贺您的成功。”

虽然塞克伯伯于1988年去世,可是人们一直记着他。1993年塞克文集《吼狮》出版,11月23日,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歌剧舞剧院、音协、影协、剧协、延安鲁艺校友会,联合举办人民艺术家塞克文集出版座谈会,很多老同志都参加了。王昭阿姨说:“会开的很好,老干部合唱团的同志唱了四个歌,《二月里来》、《心头恨》、《救国军歌》、《三八妇女节歌》,朗诵《烈士颂》……我感到您未参加会是件遗憾的事。塞克同志生前非常喜欢您的。”(1993年11月26日王昭致丁言昭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