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后期的“林矛”自捧

【类型】报纸
【作者】龚明德
【简介】罗银胜著《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2009年3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这本书的《王元化与林淡秋》一章出,叙及王元化回忆林淡秋讲过的一件“左联”旧事:“记得还是在抗战时期,有一次他向我谈起,左联中一位常委用化名林矛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又以第三者的口吻吹捧这篇文章,组织大家去学习。这是有根有据的史实追忆,与“说
【全文】

罗银胜著《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20093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这本书的《王元化与林淡秋》一章出,叙及王元化回忆林淡秋讲过的一件“左联”旧事:“记得还是在抗战时期,有一次他向我谈起,左联中一位常委用化名林矛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又以第三者的口吻吹捧这篇文章,组织大家去学习。

这是有根有据的史实追忆,与“说是道非”无关。这则王元化转述的林淡秋“在抗战时期”回忆的左联时期的“林矛”自捧予以细化,可使之成为“中国左联作家联盟”立体历史有机部分的细节之一。

查林淡秋自述,他在《“左联”散忆》一文中说:“一九三五年冬,我由‘社联’(社会科学家联盟)转入‘左联’,参加由徐懋庸、何家槐和我三人组成的常委会。”这是收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月公开出版的两卷本《左联回忆录》下册中的说法,林淡秋此文写于197982,此时他在杭州。见到的林淡秋谈“左联”的文字还有一次,是1977425的“谈话录”,收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鲁迅著作注释组同年十月内部印行的一本书名为《鲁迅研究参考资料》的小册子中。

这篇《访问林淡秋谈话记录——关于“左联”末期有关情况介绍》中,开头第一段林淡秋就直话直说:“……起初我参加的是‘社联’。‘联’解散前半年才转入‘左联’。那时,参加‘左联’常委工作的是徐懋庸、何家槐和我。徐懋庸很活跃。”

再查徐懋庸的“左联”经历,1935年夏刚在两三月前接替遭政府逮捕的田汉和阳翰笙主持“左联”工作的任白戈要去日本,徐懋庸接着负责“左联”日常工作,稍后就是林淡秋说的由徐懋庸、何家槐和他本人共同组成“左联常委会”。林淡秋回忆“徐懋庸很活跃”肯定也是事实,因为此时徐懋庸才二十五六岁,代表“左联”跟鲁迅等所有大腕左翼作家联络,背后不仅有中共政党撑腰,国际背景还有红色帝国实由斯大林掌控的第三国际的强有力的支持,他能不“很活跃”吗?

林淡秋在“左联”解散不久对王元化讲的左联一“常委”化名“林矛”发表文章后“又以第三者的口吻吹捧这篇文章,组织大家去学习”的人,在上面的叙说中已昭然若揭,——就是徐懋庸。

二十五六岁的人,玩阳谋玩阴谋都不会太严谨的。“林矛”这个笔名,一眼即可辨认出与“懋”这个字有关,是笔名使用中惯常的拆字法。“懋”,本来就很少人用,在“左联”当年能写文章的团体内百人左右的队伍中,可能就只有徐懋庸使用了“懋”字入名。这回他用“林矛”发表文章,“又以第三者的口吻吹捧这篇文章,组织大家学习”,三个常委中另外比徐懋庸年长五六岁的两个常委马上识破,再自然不过了。所以,“左联”解散不到两年,林淡秋这位见证人就向王元化公开了这起“左联”常委自捧事件。

笔名“林矛”是徐懋庸的笔名之一吗?查阅19881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印行的一百一十多万字的巨卷《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这是钦鸿等人笔名研究的集大成,在“徐懋庸”条目下已落实了的笔名共有二十四个,却没有“林矛”,只有“林予”。查王韦编19857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印行的《徐懋庸研究资料》,在“著译年”栏目内自193511月起,徐懋庸用“林矛”笔名陆续在《大众生活》发表了《高尔基和香菱》、《几首诗的比较》、《一种基本的觉悟》、《偶然做成与拼命去做》、《李杜文章》、《文艺和社会科学》以及《文艺和自然科学》等文章,被徐懋庸自己“以第三者的口吻”来“吹捧”和“组织大家学习”的应该就是这几篇文章中的一篇。

徐懋庸只使用过“林矛”这个笔名,“林予”的笔名另有所属。参考转手过录的材料,一定要谨慎。除了查权威的专门出版物之外,最好再费点儿力去找原刊来核实一下。《徐懋庸研究资料》当然可以信任,但如果再去核实一下徐懋庸这七篇文章在《大众生活》的原刊件,就更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