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署名鲁迅之周建人的文章

【类型】报纸
【作者】
【简介】顾农在王子坚编辑的《现代百科文选》(上海经纬书局1935年6月版)一书中,有一篇署名鲁迅的文章《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此文先前曾经发表于《语丝》第五卷第2期(1929年3月18日),目录中署名“周建人”,正文下署名“建人”。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人特地向周建人老先生请教,
【全文】

顾农

在王子坚编辑的《现代百科文选》(上海经纬书局19356月版)一书中,有一篇署名鲁迅的文章《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此文先前曾经发表于《语丝》第五卷第2期(1929318),目录中署名“周建人”,正文下署名“建人”。

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人特地向周建人老先生请教,他回答说:“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从文章的语气、笔法等方面来看,都不是我写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可能是鲁迅写的,署了我的名字。这种情况以前也有,《越社丛刊》中有两篇也是署我的名字,而实际是鲁迅写的。”于是当时就有人确认这篇《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详见《光明日报》197910194版),但此说后来未能得到公认。

如果这篇文章确为鲁迅所写而用三弟建人的名义发表,那么就不会在几年后又改署自己的名字。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说明上海经纬书局同鲁迅之间曾就此文之入选有过什么交往。所以事情很可能是经纬书局或王子坚直接从《语丝》上选录此文,不打任何招呼,就换用鲁迅的名义编入《现代百科文选》,以为促销之助。像这样妄题撰人的生意经,不仅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版界屡见不鲜,古代就已经有过,例如鲁迅就曾指出,在小说出版方面,明、清时的书坊每每改换作者的姓名,用知名度高的人物取代作者,来欺骗读者。

至于周建人否认这文章是他写的,大约是年代久远,记不清楚了。对于早年的文章“年远失记,连自己也怀疑”(《集外集·序言》)的情形,鲁迅本人也曾发生过。越是文章写得多的人,越是容易忘记自己过去写过的东西。1935年初鲁迅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查阅了二十年代的《豫报》,发现了一些曹靖华早年的文章,写信去告诉他,也说是“兄自己恐怕倒已忘记了罢”(1935126致曹靖华的信)。

周建人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提倡科学精神,培养新型人才,他指出中国最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最要紧的是多数人能够尊重事实,切实观察,和切实的做。”这话现在听上去也还很有道理,切合时宜。

 

 

[附原文]   

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

建人

 

中国根本上还只进化到后期农业的社会,只因为和先进国交通的缘故,于是得和机器接触了。可是他早晨携苗出去,日暮荷锄归来的事情是能干的,如使用机器,却在在缺乏知识和技巧。别的不说,单讲交通罢,在没有多久的时期中,津平车互撞了,死了十几个人,汉平车间一回失火了,广东某火车过桥时竟走入水中去,更有新华轮船沉没了,别的损失和信用且不说,搭客死的四百多,逃出的寥寥几个。复从传来的消息上看起来,这等事情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二十世纪的人力所不能避免的灾难,却实在由于可以使他不发生的疏忽。试和英、美等国比较,他们那一国在同一时期中,火车汽船的出险会有如此之频,死人会有如此之多的?

这也因为中国人在各个方面广告中国人之无能,于是不名誉的代名词来了:“哲学的民族”哪,“科学的笑柄”哪,“无知”哪,等等。又从这些句上推断中国人是属于“最廉价的生命”的一类的。而凡生命价值低的民族,不得和高价的同其待遇,这又如历史上的事实和被因袭认为当然的。

对于上面不平的观念,我们虽然没有辩明的必要,但生活的能力终究是需要的,——即知识和技巧。使我们能制造机器,使用机器,而自己不致撞死在机器里。不过这种能力的养成不是容易的,第一须对于国民切实的训练和教育。

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即必须使大多数人有科学的头脑和工艺的手。所谓科学的头脑,并不是说中国应有一打恩司登,两打达尔文。或者大家都能说明意识是什么,讲起细胞学,都知道弥多供特里亚的机能在什么。有这些人,或知道这些事固然好,但最要紧的是多数人能够尊重事实,切实观察,和切实的做。现在中国似乎有许多人,譬如看见铁针,他会忽然想到孙行者的铁棍,因为《西游记》上说老孙的铁棍只要叫一声“变”就会变的如绣花针的小的。于是想象飞扬开去,这针被神怪的看了。这种想象用在有些地方固然也未可厚非,但在谋民族的存活,没有法子,只得叫人平凡的看,知道他是钢铁所做,可以缝衣以及锈了便容易折断等等。虽然不妨另有一班人在“月亮姊姊呀”,“我的爱人儿呀”的吟着,但在这样生活艰难的时候,总非另有一批能明认事实,和工人的手的人来负担谋民族的生存的责任不可!

然而这又何等可悲的事情:中国尽有着眼光远大的人,他们知道那一派必定将来得势,以便预先依附。而礁上灯塔,虽有着望远镜却还是不能早点看见,竟会转舵不及的!我们所最需要的却在能辨认灯光和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