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危谈往事

【出版日期】2019-01-15
【类型】报纸
【作者】丁言昭
【简介】1964年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班上有个叫吴海燕的女同学,长得胖乎乎的,大家开玩笑称她小胖妞。有一次,我们上她家去玩,我发现靠墙的大书柜里整整齐齐的放了两排精装的《垦荒曲》,作者署名白危。“白危是谁?”我问海燕。“是我爸爸呀。”海燕自豪地说。“你不是姓吴吗?”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啊呀,白危是笔名,真名
【全文】

1964年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班上有个叫吴海燕的女同学,长得胖乎乎的,大家开玩笑称她小胖妞。有一次,我们上她家去玩,我发现靠墙的大书柜里整整齐齐的放了两排精装的《垦荒曲》,作者署名白危。

“白危是谁?”我问海燕。“是我爸爸呀。”海燕自豪地说。“你不是姓吴吗?”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啊呀,白危是笔名,真名叫吴渤。”我恍然大悟。

看着这么多的精装本,我心里痒痒的,真想开口讨一本,然后请吴伯伯签上大名,盖上图章,那该多好啊!可是直到离开海燕家,我也没好意思要。

《垦荒曲》是吴伯伯近十年深入生活的结果。他于1950年春,参加黄泛区土改工作队时,很想写一部这方面的小说,从1952年冬起,到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深入生活7年,还投身农场附近农村的合作化、公社化运动,和那里的人民苦乐与共,患难相处。其实,吴伯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先后著有短篇小说《夏徵》《渡荒》《青年拖拉机手》,中篇小说《过关》,长篇小说《沙河坝风情》等。

时间一晃而过,我们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我在业余时间跟着父亲丁景唐进行现代文学研究。1981年我准备把以前写的《鲁迅和〈木刻创作法〉》再修改一下,寄给刊物发表,以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为了使文章内容再充实一些,我在一天上午急匆匆地去敲吴伯伯的门,因为这本书是他编的,曾在鲁迅先生鼓励和指导下,编译完成这本木刻版画理论书籍。

当我踏进二楼的房门时,就非常后悔,因为他正埋头在一大堆稿纸里忘情地写着。我不好意思打搅他,悄悄地在门口等着。等吴伯伯写完一段,抬起头来看到我时,立即站起来,笑容满面地招呼我进去,让我坐下,并拿出糖果、水果招待我这个不速之客。这天,我急急地把来意说明,留下稿子,就匆忙离开了。

没过几天,收到吴伯伯的信,让我去取稿子。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又去拜访了吴伯伯。这天,我比较从容了,吴伯伯一手拿着稿子,一手拿着笔,边写,边谈起往事。不知不觉过去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怕他疲劳,我真想多听他谈谈。

1931年白危在上海进步文艺活动,同时在虹桥路日本人办的“东亚日文书院”学习日语。他没学过美术,可是有一些学习木刻的朋友,20世纪30年代初,他住在法租界打浦桥新华艺校附近,与“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的青年版画家陈铁耕住在一起。1933年的夏天,这些朋友一致怂恿白危从日文翻译点木刻方面的理论书籍,以解决中国木刻理论书籍的缺乏。

朋友的鼓励激起他的兴趣,但上哪里找这些参考书呢?他想起热心扶植中国木刻的鲁迅先生。记得1931417日鲁迅先生在增田、镰田的陪同下,到同文书院,以《流氓与文学》为题,讲演了一个小时。虽然那时他没有与鲁迅先生交谈,但留下深刻印象。通过陈铁耕的介绍,他去请教了鲁迅先生。

鲁迅在百忙中,热情地为白危介绍了一些书,有《东洋版画篇》《西洋版画篇》,还托人到日本买有关版画的理论书。

一切准备就绪,白危开始进行翻译工作,“但到仔细一看,动手翻译的时候,困难问题都出来了,而且愈来愈多,感到束手无策,决定放弃这计划。不料在千爱里展览会上先生很关心的提出这问题,真使我面红耳赤,深悔孟浪,不自量力。但他完全不以为意,极力鼓励我继续下去,当场替我解答了许多疑难问题,并且答应为我校阅,这才使我重下决心,硬着头皮译下去。”(白危:《回忆鲁迅先生二三事》载19491019日《大公报》)

经过几番周折,白危终于编译完成《木刻创作法》一书初稿。鲁迅对书稿进行校阅、修改、润色,写了《序文》,此序文后编入《南腔北调集》。可惜这本书于1933年编就后,一直到19371月才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鲁迅生前竟未看到。鲁迅在《序言》中说:“至今没有一本讲说木刻的书,这才是第一本。”其实,这里有误,第一本是赖少其编译的《创作版画雕刻法》,193412月由形象艺术社出版。

也就在这时,吴伯伯开始接触文艺,用白危的笔名写散文、小说,编刊物、当教员,直到全国解放。

1981年我在赶写萧红诞辰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论文题目为《萧红在上海事迹考》,发现萧红19371月至10月住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56弄。吕班路属法租界,吕班(Dubail)是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时的法国驻华公使。

这是萧红于1936717日东渡日本,到19371月回到上海后,居住在这里,是萧红与萧军在沪的最后一个地方,还没去实地考察过,可惜我又不认识那个地方。怎么办呢?我立刻想起了吴伯伯,当年他曾到萧红家去作客,或许还记得。于是我马上给他写信,希望能陪我走一趟。

1981520日吴伯伯来信说:“吕班路256弄萧红旧居,我只记得大致方向,却记不起门牌号码。假如你有兴趣的话,我当奉陪,准本星期四(24号)上午八时半,我在256弄口恭候,你看如何?”吴伯伯在“上午八时半”下面打上注重号。

那天我刚到,只见一个人骑车飞驰而来。在我面前嘎然停住,我还没看清楚是谁,他已敏捷地从车上跳下来,正是吴伯伯。天呐,那年他已经是70岁了,可好似小青年一般活络!吴伯伯带着我走进弄堂,说:“对,萧红就是住在这儿,一点也没变。”

弄堂里是一排整齐的西班牙式楼房,门口有台阶,最最顶层是假三层,弄内六七幢都是坐北朝南的。吴伯伯回忆说:弄内朝西原来没有门的,可以通到思南路的周公馆,楼房门前朝南的一排树,原先也没有的。弄堂斜对面是邹韬奋故居。那时弄内时有空房子,房客大部分是白俄,东北作家曾集居在此。

1981520日的信后半段,吴伯伯写:“王德芬的文章我没看见,前不久她寄给我一本《文物天地》,内有她的回忆录。《布谷鸟》可否借我一阅?如方便,请于24日带来。”

王德芬是萧军第二任妻子,吴伯伯与王德芬的姐姐王德谦极熟,他俩于19351936年在沪认识。1937年秋,由邹韬奋先生介绍,吴伯伯经南京、西安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在谢觉哉同志直接指导下进行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战号》周刊。19385月,经兰州办事处介绍到延安革命圣地参观访问,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会见。吴伯伯在甘肃榆中、兰州时,就住在王家,并与王家兄弟姐妹同演宣传抗日的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这是陈鲤庭的作品。

1981525日王德芬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到一件趣事:吴伯伯在剧中扮演青年工人,由于他是广东人,又说官话,兰州人听不懂,有一次差点被值勤兵逮走。

吴伯伯为我的萧红纪念卡题辞:“萧红一生的遭遇坎坷不平,有许多不平。但她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我为萧红小照作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