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钦鸿
【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黑龙江克山县任教期间,开始与闻彬一起着手从事现代作家笔名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几年后徐迺翔亦参与其事,此工作因此而被列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之学术工程。我们当时寄发了大量调查信函,得到广大作家或其家属的热情支持,回信之踊跃,使我深受鼓舞。这些详略不一的
【全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黑龙江克山县任教期间,开始与闻彬一起着手从事现代作家笔名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几年后徐迺翔亦参与其事,此工作因此而被列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之学术工程。
我们当时寄发了大量调查信函,得到广大作家或其家属的热情支持,回信之踊跃,使我深受鼓舞。这些详略不一的回信,或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轨迹,或解释了笔名的取用缘由,或对某些公开出版物的误记作了纠正,在在反映了写作和笔名与时代风云之密切关系,时或涉及现代文坛的某些人或事,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实,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选录若干如下,以供读者和学界参考。
所录信函,均原文照录。唯有漏缺或疏误处,或以[ ]标示,必要处则以注释说明。
一、任白戈的信
闻彬同志:
来函收到。
寄件关于我的出生年月籍贯及笔名等均无误。唯有一点须补充:我原名任煜,在秘密工作的环境中改名任乃凡。在1930年出版第一本书《列宁的辩证法》(苏德波林著,由日文译出)始用任白戈这一笔名。由于避免国民党的禁止,即将列宁改为伊里奇,出版书名《伊里奇的辩证法》,以后还译了德波林的《黑格尔的辩证法》等书,均系哲学著作。1933年到“左联”工作后才写了一些杂文和评论文在《申报》《自由报》(应为《自由谈》)等报刊上发表,除用白戈之外还用杜微、宇文宙、甘丹等笔名。我所记得的就是这些。
专此奉覆,即致
敬礼!
任白戈 1983,1,21。
二、田间的信
(一)
原名童天鉴。
笔名田间。田间笔名,开始用于上海,当时有到工农群众中去的意思,且田间这两个字与原名音调相近。
曾用名,抗日战争中,写诗传单或街头诗时,亦用过“中国人”的笔名。
9月23日信,未见到。
(一九八三年一月复)
(二)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
一九八五年一月信,昨看到。
“中国人”的笔名,抗战时开始用过;当时(有时)用文[以]发表我写的街头诗(或墙头小说)之类,意在表示中华民族的战斗意志。没有其它更多的想法。此复
敬礼!
田间
一九八五年 二月草
三、罗大冈的信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编辑同志:
编委会今年十月间来信早已收到。为了协助你们编写《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索引》,今将我在三十年代以及全国解放前夕使用过的笔名,就记忆所及,向你们汇报如下:
我在那时期用过的笔名主要就是罗莫辰、莫辰、陈琴、戈乃干这几个。陈采、铁树都是我全国解放后用过的笔名,不属于你们调查的那个时期。
用罗莫辰与莫辰这两个笔名发表了若干首长短不一的抒情诗。开始用的时间大概是1930或1931年,发表的报刊有当时北平“晨报”等,也许别个几首在当时天津大公报副刊上发表。记得在北平晨报上发表过一首长诗,标题大概是《火光在前》,内容写一个青年,北平某大学的学生,在狂风怒吼的黑夜,提着一盏小灯笼,照着一个受国民党特务追捕的进步同学,连夜逃出北平城,到乡间去隐蔽的情况。大约在1932年或33年,用这名[个]笔名,发表一篇从法文转译的高尔基中篇小说,经友人介绍,发表在南京国民党办的一个文学刊物上,为了得一笔不小的稿费,帮助我置备出国的行装,因为那时我即将在北平私立中法大学毕业,毕业后有被送到法国留学的可能。
1933年我出国以后,在34、35、36这几年,还常常从法国里昂或巴黎,将业余写作的抒情诗,寄给国内的友人卞之琳,由他全权处理,陆续发表在当时的刊物上(如《水星》等)。1935年友人戴望舒从法国回国后,我常常寄诗作给他,例如,1936年10月创刊的《新诗》月刊上(戴望舒主编)发表过罗莫辰(我的笔名)的《诗二首》,《永夜》和《黄叶吟》。
用陈琴这个笔名发表过的诗中,记得有一首题《曼陀罗之歌》,发表在大约1934或35年的上海《现代》月刊上(施蛰存主编,记得施还给我来信,问我“为什么写得那么悲观?”)
此外,我用莫辰这个笔名还发表几篇散文,以[及]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及论文,一部分发表在中法大学的校刊上(《中法月刊》)。
至于戈乃干,是在1947或48年,发表于当时北平的华北日报副刊的翻译法国共产党员阿拉贡及瑞士作家拉缪的诗。
这些发表过的诗文如果收集起来,可能也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我自己觉得水平不高,瞧不起它们,瞧不起自己,一直不予重视,没有收集起来,都和落叶一样,随风散失,不知去向,不留痕迹了。本来,这都是不足挂齿的。既然你们要调查,所以如实汇报,聊供参考。 此致
敬礼。
罗大冈
1983.12.20
(二)
钦鸿同志:
本月三日奉示谨悉。
“陈采”和“陈灿”两个笔名我都用过。先用“陈采”,用了几次后来就改用“陈灿”,不再用“陈采”。
用“陈灿”署名发表的稿件有:1980年7月号的《诗刊》上(第53页)《埋头苦干的人》(诗,20行);同年9月号(总135期)的《青海湖》上,《柳暗花明又一春》组诗三首,等等。
以“陈采”署名发表的稿件不多,记不清了。
最近常有人来信调查笔名,不胜其烦。为了省事(省我的事,也省同志们的事)我决定今后不再用笔名(任何笔名)了。
此致
敬礼
罗大冈
85.3.7
又:我的习惯本来是这样:凡本职工作,即法国文学的评介与翻译稿件,一律用本名发表。不属于本职的稿件,一律用笔名。这样做的用意,在于稍稍隐蔽一下,不给人以“杂家”的印象。不料用笔名之后引起许多编什么材料的同志来信调查,还要我坦白一番,结果等于没有用笔名,真是庸人自扰,多此一举。所以今后干脆废除一切笔名。
遵嘱附上另纸签名。
四、江瑞熙的信
钦鸿同志:
接到文学研究所关于调查五四至建国前文学作者的信任及表格后,现按要求填写寄上,请查收。
我想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可能对您们有些参考价值。我从1948年起一直搞新闻工作,解放后来新华社搞国际新闻编采工作,直至现在,80年起曾任驻外记者,用本名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国际通讯等。
诗歌及散文创作概况已见表格所写。几十年来我对诗的爱好是恋恋不舍的,但因工作与环境的变迁,又不得不放弃,偶有所作,也难有机会发表。
青年时代的那些诗主要是1941到1944年间的创作,非常遗憾的是我手边已无完整的发表过剪报,原稿也已散失不全。(虽然尚留存有若干未发表的手稿)又苦于工作忙,没有时间在北京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报刊,因此,我希望,您们如果认有有必要核对准确的资料,是不是可以请有关同志查阅一下,主要是41-43年间的桂林大公报和重庆大公报(我记不清是否两地同出一个版)文艺副刊,昆明文聚月刊。
我尚未退休,仍在工作,不久将去香港新华分社工作。通讯联系,一,可寄北京新华社《环球》编辑部杜运燮转,二,也可直接寄“广州×××信箱”交我本人(即香港分社)。
向您问好,并致谢意。
敬礼!
江瑞熙(罗寄一)
1984.2.10夜
【附】
罗寄一,1941-43年间在昆明《文聚》月刊(林元主编,他现任北京《文艺研究》杂志主编)和杨刚同志主编的桂林大公报上发表过诗创作若干篇,在桂林、重庆大公报文艺付刊上发表散文诗若干篇。因剪报及原稿大都散失,仅就留存的有以下标题:“序”(1942年《文聚》),“狂想”(《文聚》),桂林大公报文艺付刊发表的有“艸叶篇”,“珍重”,“月·火车”之二。1947年2月上海大公报刘北汜主编的文艺付刊上发表“在中国的冬夜里”。1950年二月发表“哀悼和信念”。此外,闻一多先生“现代诗抄”中选刊三首:“诗”,“五月风”,“月·火车之一”。其余还有若干篇已发表的诗文,其标题无法列出,因作者忙于新闻工作,无暇到大图书馆去查阅往日报刊。
除已发表的诗歌散文外,还有数十篇诗与散文,当时曾拟与杜运燮、穆旦二人诗作合出一“三人集”,因故未果。后因时代变迁及个人生活的波动,这些诗作与散文未得发表机会,其中仍有一部分保留在作者手中,为时已四十年了。
五、刘开扬的信
负责同志:
去年十一月来示收到,知您们拟编〈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一书,这当然有一定的意义,理应支持。但因时间过久,早期用过的笔名和文章篇名、发表报刊名及时间等,已不复一一记忆起来,只好写一个大略,如下:
1,庸禺 在新华日报(重庆)副刊上写过几篇思想评论、杂感,其中有一篇名〈谈士大夫的忘我思想〉,时间是1943年上半年。一篇书评〈评梁宗岱著《屈原》〉,在群众周刊八卷十五期发表,时间是1943下半年。另在大公报〈战线〉写过短文〈涪江上〉反映后方抗战情绪,时间是1939年。在国民公报发表过一首新诗,题目已忘。在成都飞报、新中国日报副刊“动力”上发表过新诗和散文多篇,时间是1939年到1941年。还在重庆新蜀报副刊发表过杂感一两篇。
2,叶倩 〈六腊战争颂〉(新诗)抗日战争中,年代记不起,在成都华西日报副刊发表。
3,司徒丹凤 〈屈原是怎样一个人〉,华西日报副刊 1943年上半年纪念诗人节后。
4,江夏 在唯民周刊(重庆,邓初民编)发表过〈戏场·天地·英雄〉、〈万能·低能·无能〉等文。还在民主星期刊上写过文章,题目记不起,时间是1946-1947年 〈王昭君故事的前后三变〉、〈活捉王魁〉改编本,成都新民报。又〈屈原论〉,中央日报副刊〈文史〉专刊发表,1948年,明史笔记数篇(成都西方日报“稷下”专刊),1948年,〈我控诉〉、〈也谈中国青年的苦闷〉(重庆大公晚报〈青年界〉专刊,上海大公晚报转载) 1947年 古事新谈(连载,成都时事工商导报) 1949年
5,刘拾遗 〈论诸葛亮〉等数篇 成都建设日报星期论文 1949年
6,陈郊 〈谈《岳飞传》〉 读书月报 1953年
评华岗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二篇 新建设1952年
评游国恩著〈屈原〉 1954年,文学遗产,收入〈楚辞研究论文集〉。
7,马一岱 评郭根〈百年史话〉 光明日报? 1954
此外,用过的笔名大约还有穆盾、雪阳等,写过的文章和新诗的题目都记不起来了,刊物和报纸的名字也记不确切,大约是随用随换。
8,1956年后的著作已见〈中国文学家传〉2册(指《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四川文艺出版社1982年3月初版)。
以上由您们看后选用,很多报刊是无法找到了。回信迟了,请谅。
此致
敬礼
刘开扬 上
[1983年]元月卄七日晚
六、安危的信
闻彬同志:
你们笔名索引编辑组的信,由机关刚转来,因此作覆晚了。
我的情况一如“文学家辞典”(指《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
)所载。笔名均系我在沈阳时用的。其中“于恋一”应为干恋一,我仅用此名写过一短杂文,故辞典排印有误,也未去信改正。
别的就没有什么补充了,谢谢。
致
敬礼!
安 危 八二年十一月一日夜
七、孙望的信
闻彬同志:
来示收悉,因旅差在外,迟复为歉。兹将所询各项奉答如下:
孙望,汉族。原为江苏省常熟县人,但解放后我乡划入新建的沙洲县,所以今为江苏省沙洲县人。旧历1912年(民国元年)九月23日出生。原名为孙自强,后改名孙望,字止畺。师友们有时称我为子强。曾在1934年为批评王平陵而在当时南京《新京日报》“春风周刊”上用葢郁金、河上雄两个笔名写过文章。又于1945年四月七日在成都《成都快报》上用“鲁尔”的笔名写过一篇杂文《从杜甫谈到文人当逃避现实》,是抨击旧教育部明令禁止选教杜甫“石壕吏”诗而写的。当时我在成都金陵大学执教。
我原名孙自强,那时我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大约是1933年,孙科的儿子孙治强也考入金陵大学读书,因为我是老生,孙治强是新生,传达室总是把他的信误放进我的信箱,而且我有一回曾粗心大意错拆了他的信。为避免混淆不清的麻烦,所以我请求改名为孙望。
我今年实足年龄已七十岁,认为可以有称“叟”的资格了,所以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论文集就以《蜗叟杂稿》作为书名。蜗叟,我就把它作为老来的别号了。
余不一一,顺致
敬礼
孙望 十月廿四日[1982年]
再程千帆(南京大学教授)先生和我是同学,在1934年抨击王平陵的时光,也在《新京日报》“春风周刊”上写过几篇文章。他原名程会昌,字平凡,就是因为厌恶王平陵,所以改“平”字为“千”字,从此便以“千帆”为字。当时他写的抨击王平陵的文章用的笔名是“左式金”。
孙望附及。
八、孙席珍的信
克山师专中文科《笔名索引》编辑组:
同志们好! 承询各点,奉复如下:
我于1906年6月出生于浙江绍兴,汉族。原名孙彭,学名孙志新。笔名很多,一时不能完全记忆。较常用的是丁非,曾用此名发表过若干篇论文、诗歌和散文。其次是丁飞,曾用此名发表过几篇小说。用邹宏道的笔名,为上海联合书店编译过一本《高尔基评传》;用织云女士的笔名,为上海亚细亚书局编过一本《文学小丛书》。此外,在“一二九”及抗日战争期间,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在各种公开和内部印行的刊物上,用过芳君、明琪、司马珺等笔名,发表过一些诗歌和不少篇杂文。
至于“易贝”,我自己却回忆不起来。《新文学史料》上有位同志提到我曾用此名为王统照主编的一个刊物上写过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我无从确认。①
我这两天正参加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在杭州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后天我要去四川出席纪念郭老的学术讨论。匆此,顺祝
撰安!
孙席珍 82,10,20。
注释:
① 秦瘦鸥在《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撰文《王统照与〈大英夜报〉副刊〈七月〉》,其中有“孙席珍同志(笔名‘易贝’)寄来的鲁迅著作的文章”之语。据查,王统照主编《大英晚报·七月》期间,孙席珍用笔名易贝发表过一篇译作《毒气》(V·卡泰也夫原作,1938年7月21至23日)和一篇文学随笔《时代的眼睛——文学手记之一》(1938年8月18日)。
九、舒諲的信
主编同志:
函悉。答覆如下:
今名:舒諲 出生年月:1914-7-11
籍贯:江苏如皋 民族:蒙
原名:冒效庸 曾用名:冒孝容
笔名:冒舒諲、江上青、舒克凤、舍水、李昂、缪淼、S.Y.、施汶
(附注)
⑴我开始用笔名舒諲,因言(讠)旁被手民误植氵,逐相沿及1976年。舒有舒展之意,湮作沉埋解,如此一张一翕,亦事理之矛盾,词意尚通。我自57年即被剥夺发言权,正符合“湮没”的情况。四人帮垮台后,恢复“諲”字本名。朋友们劝告,还是慎言为妙,所以有时也用“湮”字。
⑵江上青是上海沦陷日寇成为“孤岛”时期(1939-40年)的化名,以避敌人耳目。
⑶舒克凤、李昂、施汶、缪淼是1932-41年期间在沪为各报刊写稿习用笔名。我家渊源来自蒙古,先世孛罗不花系元朝宗室镇南王,系出忽必烈第九子脱欢之后。元国姓孛尔济济特·冒尔干(或作蔑尔干)。元亡,子孙逃亡四散,一支留江北,改姓冒氏,一支渡江改姓缪氏(江阴),同出于国姓第一音节的译音。缪淼的笔名,由此而来,以后即不用。
以上都属闲话,聊博一粲而已,不必一定刊登。又嘱转鲁煤同志之件,已照转。
顺颂
编安
舒諲 83-1-18
浏览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