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另境在虹口

【出版日期】2008-05-01
【类型】报纸
【作者】孔海珠
【简介】 父亲孔另境最初踏进虹口,是为投考上海大学而来,那年他18岁。那时,上海大学刚刚成立不久,沈雁冰应聘兼任中文系的教师,他的本职在商各印书馆上班。他招内弟到上海投考大学,付出了不少笔墨,说服孔家旧式家庭的长辈。最终,这位孔姓南宗在乌镇第76代的长房长孙,才能得款成行,投奔上海的姐姐、姐夫。这时,姐夫一
【全文】

 

父亲孔另境最初踏进虹口,是为投考上海大学而来,那年他18岁。

那时,上海大学刚刚成立不久,沈雁冰应聘兼任中文系的教师,他的本职在商各印书馆上班。他招内弟到上海投考大学,付出了不少笔墨,说服孔家旧式家庭的长辈。最终,这位孔姓南宗在乌镇第76代的长房长孙,才能得款成行,投奔上海的姐姐、姐夫。这时,姐夫一家居住在宝山路鸿兴坊,父亲也落脚在此,平时到上海大学读书。时在1922年。

其实,孔另境在嘉兴二中就读时就不“安分”,曾因带头闹学潮被迫停学。这位受到时代感召的青年,进入上海大学时,是个很活跃的人物。进校不久,去工人夜校的识字班教学;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促男女同校之同学的注意》等时论文章。这是迄今为止查到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始用“另境”笔名,以后孔另境成为他的常用名,“虹口”成了他步入文字生涯的起始地。

192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五卅等政治运动,在南京路上发传单时遭到第一次被捕。不久,又等不及毕业(还差两个月),即赴广州参加实际革命工作,还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直至被“欢送出境”。革命转入低潮,党组织指示他找公开职业,等候时机。这时,他又返回上海景云里他姐姐的家中,开始到对门鲁迅先生家,为蛰居在家的茅盾做信使。

从政治战线退到文化战线之初,孔另境赴天津教书,因“共党嫌疑”被捕,后经鲁迅出手营救,使之脱离北方的牢狱之灾回到上海。感佩之余,他到上海后的第一件事,即是“一定要去结织这个富有义侠心肠的老头儿”。

父亲在《我的记忆》一文中,回忆那时上门道谢的情景:

“一个西北风刺人的早晨,心里牢记着打听来的先生寓所的路径,走到一个建筑物门前,这建筑已很陈旧,也无门警,也无电梯;我也顾不得人家警告的什么什么,一直就冲上三楼,怀着仿佛要爆烈出来的满腔热情,拚命揿那电铃,一忽儿里面一阵响声,出来开门的正是鲁迅先生自已……”

笔者考查了一下,这个地点在北四川路194号三楼四室,那时名拉摩斯公寓,即现在的北川公寓。两个月后,他再次去虹口,鲁迅准备搬家到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这次,他认识了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孩子。之后,父亲经常在虹口一带活动,并搬迁到离大陆新村不远的溧阳路麦加里,同里居住的还有宋云彬、夏尊等,更不用说,沈雁冰一家后来也迁居到大陆新村。

在麦加里,开始了他的职业写作。在《申报·自由谈》、《立报·言林》、《现代》等报刊上发表大量的杂文和散文,后结集出版《斧声集》等。其间,编选由鲁迅作序的《现代作家书简》(生活书店出版),编著由郑振铎作序的《中国小说史料》(中华书局出版),为茅盾助编《中国的一日》等。渐渐地进入了他创作的丰收期。

也是在麦加里,他得讯鲁迅先生逝世的恶耗后,马上奔向他的寓所,悲怆地担当鲁迅葬礼的“干事”之职,不断写出悼念文章:《巨星的殒落》、《我的记忆》等,并在报刊上连载《读鲁迅文答记》二十篇,认为研读鲁迅作品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之后,或者之前的日子里,这点笔者一直不太明确,父亲曾在北四川路上的麦拿里住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有过几次,我陪同他到第四人民医院就诊,他向我指认:自己曾在医院对面的这条弄堂里住过,并说,创造社社址也曾设在这里。父亲去世以后,有一次,陪同施蛰存先生走在四川路上,走过麦拿里,他也对我说:“这条弄堂,你父亲住过。”

上海抗战之后,父亲身处“孤岛”之中,在租界办学校,办刊物,搞戏剧教育,接待救治伤病员,建立小家庭……生活非常充实而忙碌。最终,租界的藩篱被日寇冲破。不愿在日军铁蹄下生活的他,变卖家中的一切,携儿带妻投奔苏北新四军。直至1943年夏回到上海,在他岳父母的家中盘桓。这时,又因为他的进步立场和抗日活动,被日本宪兵队拘捕,受尽严刑拷打。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父亲又回到了虹口区居住。

这次,是因为他加入第三方面军主办的《改造日报》工作,此报是专门对日侨、日俘进行教育的报纸,社址设在虹口区。此时全家迁居到四川北路1571号,沿街面房子的楼上,这是改造日报馆的职工宿舍。安家后,他为大地出版社、春明书店等主编《新文学》、《今文学》等刊物。

1949年,终于盼来了上海解放,解放军进城那天,他在阳台上目睹了这一切,很快发表《迎接人民解放军》、《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等文章。同年8月赴京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在大会作专题发言。之后,无论他的工作场所如何变动,思想改造运动如何激荡,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如何残忍,他们一家始终居住在这里,直至他度过风雨人生的最后时光,屈指算来,他生活在这里有二十七个年头。他的七个子女中,有五个孩子出生在这里。这里有他的欢乐,有他的悲苦,有他的回忆,更有他可以炫耀的坦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