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丁言昭
【简介】我家与沪江大学非常有缘,我父亲丁景唐曾在沪江大学就读过,我们家住在永嘉路慎成里的一幢楼,原先是沪江大学副校长董景安一家居住,当时,他是大学副校长中唯一的华人,1939年12月16日他与家人在我家后弄堂口拍过一张全家福。1940年我的爷爷用几根金条把房子顶下来,一直住到现在。王立明是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
【全文】
我家与沪江大学非常有缘,我父亲丁景唐曾在沪江大学就读过,我们家住在永嘉路慎成里的一幢楼,原先是沪江大学副校长董景安一家居住,当时,他是大学副校长中唯一的华人,1939年12月16日他与家人在我家后弄堂口拍过一张全家福。1940年我的爷爷用几根金条把房子顶下来,一直住到现在。
王立明是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的夫人。我见到最早的王立明照片,是她学生时期的,一张稚气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眉毛下面是双丹凤眼,中间是笔挺的鼻子,长着性感的嘴唇,梳着短发,穿着淡色的大襟衣服,估计是当时的学生装,一看就知道是南方人。第二张照片大约摄于1930年,烫着短发,衣服已经换成西式,里面是带领结的衬衫,外穿一件深色的西服,脸上带着成熟的微笑,注视着前方。
童年·少女·青年
1896年王立明出生在安徽太湖的东乡,村的四周有很多大树,高耸入云,给人一种苍老的感觉。1899年刚满3岁的她便随着父母迁居到太湖县城去了。
王立明的先祖父子芬先生在乡行医,由于医道精湛,被称为王神仙。王立明的祖母21岁便守寡,小立明常常围在她的膝前,仰着小脑袋,聚精会神地听她讲西湖的神话故事。祖母最擅长纺织,小立明十岁之前,就跟着祖母学纺织,大人织径线,小人织横线。有时候,小立明望着白发苍苍的祖母发呆,直到老人发现小孙女的傻样,冲她慈祥地笑笑,她才转动手中的纺车,这种情景,小立明一直铭刻在心。1922年祖母寿终正寝,享年八十。
王立明是家里最小,又是女孩,因此,父母特别疼爱,她上面有三个哥哥,分别是王瑞琛、王瑞琳和王瑞瑚。父母从小就将王立明打扮成男孩是。王立明六七岁时,见到哥哥们每天背着小书包上学去,也想去学校,可是父亲说,女孩子不用读书,在家学女红就行。但是父亲的话对她根本不管用,父亲被缠得无法,就亲自教。读的是《女论语》,后来又加了本国文,课文一开头,是这样的:“我生大清国,我为大清民,我拜孔子像,我从孔子教……”
对于如此温馨的启蒙教育,第二年即嘎然停止,因为亲爱的父亲不幸去世。
不久,太湖的福音堂开了一个福音堂小学,1906年王立明便去那儿读书,临毕业时,班里有几位同学到九江去继续读书,可是王家的经济不好,无法供她去读书,自从父亲去世后,一方面依靠外祖父家的接济,一方面则由母亲替人缝缝补补,支撑家用,日子勉强过得去。就在王立明内心纠结,对前途渺茫时,学校老师对她说:“你因为大考的成绩好,可以升学九江,完全免费。”
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王立明立即打点行李,到九江的诺立(儒励)书院去读书,那年是1912年。1916年毕业,同年,因考试成绩合格,获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生物系,1920年学成后,即回国,因为老母和兄弟在国内,甚是挂念。
遇到另一半
王立明的另一半叫刘湛恩,是湖北汉阳人,生于1896年,1938年4月7日,遭日军特务机关控制的汉奸帮会组织刺杀殉难。1984年,被上海民政局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4月3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补认为抗日革命烈士。
刘湛恩是上海沪江大学首任校长,曾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政协教育总干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
刘湛恩五六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带着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母亲在汉阳妇孺医院工作,不久到四川叙府明德医院当看护长,供儿子读书。刘湛恩在伟大的母爱中慢慢长大,深知母亲的辛苦,处处不敢违背大人的意愿,很小的时候就得了个孝子名称。
刘湛恩在九江同文书院读书时,遇见王立明。那时,王立明在九江诺立书院上学,读甲班生时,学校的理课老师因事离校,以后凡是上物理课、化学课,与男校同文书院合上。起先,男女同班上课,很不习惯,而且有点畏怯,过了些时候,同学们开始说话,交流了,想当然,我们的传主应该与将来的丈夫也说上话罗。
他们俩真正开始交往,是在1918年的美国。这一年的秋天,王立明在学校里突然收到刘湛恩的信,高兴极了,但心里纳闷,他怎么知道自己在美国?也许是其他同学告诉他的,也许……哎呀,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能够收到自己同胞的信,心中的喜悦无法讲了,先看信吧。她迅速地打开信,读了起来。他在信中详细地讲了自己到美国来求学的经过。
原来刘湛恩从同文书院毕业后,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再升学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得了硕士学位。信中,他还告诉她,本周六准备到西北大学来看她。王立明好不容易等到星期六,下午,他果然来了,几年不见,他还是老样子,不同的是:眼镜后面的双眼,露出兴奋、热情的目光,看得王立明有点不好意思,他们聊了半天,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打这以后,每逢节日或星期天,在火车道上、公园中、图书馆内、米希干湖岸边,以及朋友家里,常常会看到他俩的身影。
王立明先回国,而刘湛恩继续留在美国深造,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刘湛恩回国的第三日,即与王立明结为秦晋之好。
虽然结婚,但是王立明仍称丈夫为“我的恋人”,不论他到外地,或者国外,每天总有一封情书,而且回来时,必定带礼物给亲爱的妻子。他不但是“我的恋人”,还是最“恳挚的朋友”。他们俩在事业上,都是有商有量的,即便有时意见相左,甚至争得脸红耳赤,一旦决定后,总是彼此辅助,彼此鼓励。
刘湛恩12岁时,在街上见到一个外国巡捕拷打一个中国苦力,不觉义愤填膺,忘记自己还是个小孩子,上前与那外国巡捕论理,这还了得,一个中国小孩子竟然与一个外国大人讲道理,结果刘湛恩被投入监狱。
这件事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后,毅然告别学生生活,加入革命队伍上前线,那年他才15岁。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更是不忘祖国,为山东问题,曾当面质问过美国总统威尔逊;华府会议时,中国学生的后援队,正是在刘湛恩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
刘湛恩的社会活动比较多,出去总要穿得登样些,妻子常常为他做新衣服,他穿上时,嘴里说谢谢,心里却怪她多事。他喜欢吃小店里的稀饭,有时还大方地请妻子一起去吃,结果只请了24铜元,可刘湛恩整整高兴了好几天。对平日的吃穿非常简朴,对公益事业很慷慨,如母校要扩充校舍、东北义勇军要援助……他都积极捐款。
刘湛恩的平民生活,有时使他很尴尬。刘王立明在《我的丈夫》(载1933年1月1日《女声》1卷7期)里讲到一件事。有一次,刘湛恩到Metropoe去赴宴,这是上海要人宴会之地。不料,那看门的印度巡捕见他穿得不像达贵要人,倒是有点像做苦力的样子,不准他进去。里面的经理左等右等,怎么不见刘湛恩的人影,派人出来找,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气得经理要炒那人的鱿鱼,他又去替人求情。
在沪江大学时,刘湛恩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请学生到校长办公室谈话,或者把大批的学生请到家里来跟他们谈天说地,他希望在课堂以外,师生之间有纯正的友谊,这比什么都宝贝。
王立明字梦梅,小名杨顺,1938年丈夫牺牲后,为了纪念刘湛恩,改复姓刘王,从此一直称刘王立明。
养育三个孩子
刘王立明夫妇共生育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兄弟姐妹之间相隔两岁:1924年、1926年和1928年,分别叫光昇、光华和光昆。
1924年复活节前夕,王立明觉得肚子疼,被送进老靶子路(武进路)上的Uictoria Nursing Home(维多利亚护理之家),给她接生的是位美国医生,而且是个六岁孩子的母亲,为人非常和蔼可亲,整整陪了产妇一昼夜,当王立明感到害怕的时候,她就温和地用英语说道:“Be brave! You will be all right. I, too, had to suffer like this. You will know what joy a mother will have when this is over.”(勇敢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当你把孩子生下,会体验到一位母亲的快乐!)
当王立明生完孩子醒来,第一眼即看见亲爱的丈夫正握着自己的手,侧眼望去,在鲜花丛中,一位英国护士抱着小宝宝,他是那么美丽温柔,使产妇忘了一切痛苦,只感到幸福充满着心胸,她伸手抚摸儿子的小脸蛋,他用漆黑乌亮的眼睛看着母亲,好像在说:“母亲,看这条小生命,他要赖你抚育,你将没有以前那般自由了,你愿意吗?”(王立明:《我的母亲生活》载1933年10月25日《女声》2卷1、2期合刊)“愿意,我当然愿意!”母亲内心如此说着。这天是复活节的夜晚。
1926年4月1日是“April fool”(愚人节),王立明生了第二个男孩,取名光华,因为那时候刘湛恩正与王省三等发起光华大学。这个名字使次子非常骄傲,时常对哥哥说:“你的名字算什么?我的不但有光华电影公司纪念着,还有光华大学,光华附中呢!”
两个男孩的降生,给家庭增加很多快乐,可是王立明总想着还有一个女孩,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是那么贴心温暖。上天似乎特别眷顾这对夫妇,果然1928年女孩出生了,名叫光坤。
“一二八”时,王立明一家住在飞机场旁边,为着全家生命安全,搬到八仙桥的青年会。一天上午,家人突然发现光坤不见了,刘湛恩正卧病在床,夫妇俩急得像什么似的,王立明出门去找,最后在大自鸣钟那儿看见一个高大的男子,牵着一个衣服褴缕、头发蓬乱的女孩,王立明定神一看,是宝贝女儿啊!她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抱住光坤,两人的泪水哗哗地流下来,到得家中,见到父亲和两个哥哥,又是一阵泪,那是惊喜的泪水。
大家问道:“你为什么出去?”
“去看兵打仗!”
“人家问你爸爸和妈妈叫什么名字?”
“我说,爸爸叫校长,妈妈叫太太。”光坤歪着脑袋,天真地回答。一席话,逗得大伙儿都笑了起来。
母亲带着孩子们在家做游戏、讲故事,带他们看电影、旅游……他们最好的朋友是父亲,经常一起拍皮球、捉迷藏,高兴起来,往往背上背一个,手上抱一个,膝上还挂一个。别看他们玩得欢,可是孩子们一旦犯错,最怕的是父亲。
孩子们常常会向大人问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船为什么不沉?”“有钱人为什么待穷人那么凶?”“人是从哪里来的?”……
三个孩子长大后,光昇搞工商贸易;光华当报社记者;光坤当教师。两个儿子都去了美国,女儿在上海。
担当社会责任
王立明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创办妇女职业学校、担任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世界妇女节制会远东区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与丈夫一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与李德全、史良、刘清扬发起组织成立中国妇女联谊会。曾任第一、二、三届国民参政员。1943年在第三届参政会上,因支持董必武斥责国民党当局破坏团结抗日,被撤销参政员资格。有人劝她“言语要谨慎些,免遭祸事”。王立明回答道:“大不了坐牢杀头就是了。”
1949年10月以后,刘王立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常务委员、民盟中央委员。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关进监狱,受折磨三年零八个月,1970年4月15日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浏览数: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