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05-01
【类型】报纸
【作者】南溪
【简介】 1937年底,“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主要市区成为被日本侵略军四面包围的“孤岛”。在经历1937年底、1938年初的一度萧条后,上海文坛伴随1938年春天的到来逐渐复苏。
【全文】
1937年底,“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主要市区成为被日本侵略军四面包围的“孤岛”。在经历1937年底、1938年初的一度萧条后,上海文坛伴随1938年春天的到来逐渐复苏。就在这年的春末夏初,四位因战乱一度离散的青年朋友重聚一处,经过一番商讨,决定创办一种文学杂志,这就是《小闲书》。
刊物所以取名《小闲书》,首先由于刊物体形小,是128开本(创办者一说124开本),与现在社会常用常见的各类磁卡长短大致相同,又稍微宽一些。每期总共64页,约五、六毫米厚。杂志所以采用这样小的开本,一方面是创办者想以中国杂志界前所未有的“小得破天荒”体形在文化市场上“标新立异”,吸引读者注意;另一方面是为方便读者携带和随时随处阅读;再者则基于办刊经费得之于同人筹措,体形小、用纸不多、其它相关开支也随之较少。
与刊物开本和篇幅都“小”紧密关联的还有两点:其一,是使用的字体随之也小,通常使用五号字和六号字,间或夹用小六号字。其二,刊载文章的篇幅也都短小,从几十字、数百字到一、二千字;每期发表作品约十六、七篇,总合约为一万五千字左右。
刊物取名《小闲书》的另一原因,是内容注重于“消闲”和“趣味”。《小闲书》的“编者”在《我们的计划和态度》(载该刊第一集)中表示:
……同人中没有一个主张“文以载道”,扮起面孔说话的,盖人人深知“劝人为善”,而终于找不出善人来。我们固不想登载“妹妹长”“哥哥短”的肉麻情书,但满篇“血肉”“火焰”,一味刺激空喊的诗文,也在谢绝之例。我们不至于颓废无聊到“连女人的屁股也懒得摸”,或悲观得“终日以泪洗面”。要知道悲观和过分乐观,是同样靠不住的。我们主张平心静气,切切实实,不拗却个性,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有话便长,无话便短,文章不求其起承转合,像煞有价事,说话无妨老老诚诚,毋须远兜圈子……
《小闲书》的问世,既为了编者和作者消闲解闷,也为了给一些情趣相同的读者消闲解闷。
《小闲书》的四位筹创人是刘春华、王大苏、陈亮和周天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上海有过一个组织松散的“文艺之友社”,社员多为爱好文学的青年,曾出版《文艺之友》社刊。刘春华、王大苏、陈亮、周天籁均为“文艺之友社”成员。先前的“文艺之友”,也是他们经历战乱后在上海社会稍趋“安定”时携手共创《小闲书》的一个缘由。《小闲书》问世后,刘春华主管发行,陈亮、周天籁署名编辑,图画则由同为朋友的郑晋履、穆一龙、江毓祺负责。
《小闲书》登载的作品,以散文、杂感为多,也有小小说和诗歌。陈亮、周天籁、刘春华、王大苏都是《小闲书》的主要撰稿人。周天籁文学生涯开始于三十年代初期,早先主要写作儿童文学,在抗战爆发前已经出版《甜甜》、《梅花接哥哥》等。他在《小闲书》上陆续发表的作品有《甜甜这孩子》、《黄牛传》、《两商人》等,依然多为儿童文学作品。刘春华、王大苏、陈亮在上海文坛也都已经初露头角,但似乎尚未出版作品集。他们在《小闲书》陆续发表的作品,刘春华有《冷面摊》、《吊嗓子》、《水国春秋》等,陈亮有《生病看医生》、《无事忙》、以及用“田舍郎”署名的《责在小姨》、《拖鞋》等,王大苏有《说小闲》、《论肥》、《孤人之瘦》等。他们的作品或描写人生经历,或描绘市井风情,或抒发思想感慨。就在《小闲书》停刊后不久,周天籁的文学创作由儿童题材转向社会题材,王大苏、陈亮也有更多小说作品问世。到四十年代他们都成为上海著名通俗文学作家。那时,“苏广成”是王大苏的笔名,“田舍郎”是陈亮的笔名,他们的笔名都比本名更为人知。
《小闲书》发表的其他作家作品,还有徐大风的《古代跳舞考》、《世事一局棋》、《幽默大师说幽默》,杨复东的《灯》、《书店里》、《岛居》,王耽耽的《闲忆琐笔》、《沉醉》等。其中,徐大风是著名文史掌故作家,杨复东即后来以写作讽刺杂文著称于世的“锺子芒”。
《小闲书》第一集出版于1938年6月5日,以后逢5出版,属于旬刊,到同年9月5日出版第十集后停刊。陈亮后来回忆说,《小闲书》在“孤岛”上海算是比较受欢迎的,刊行期间印销总共达五万册。
《小闲书》的出版资金,起初靠几位创刊者联络一批朋友募股筹措。由于遭遇战乱,大家财力有限,所募股金为数并不多。而编刊者在印刷方面力求考究,售价又尽量低廉,每册仅七分钱,售刊所得入不敷出,甚至刊物销数愈多愈加亏本,出刊几期便用尽募集资金。《小闲书》后几期能够出版,主要依靠“金城”、“宝大祥”、“元元”几家上海私营企业业主的资助维持。
就在办刊经济愈发困窘时,陈亮与王大苏接手编辑《迅报》,周天籁获得一家书局的聘书,在元元牛奶公司担任会计兼营业主任的刘春华为繁忙公务牵累,这样一来,几位创刊者谁都无暇分身继续兼顾《小闲书》,于是决定停刊。
从总体上看,问世于上海“孤岛”初期的《小闲书》,基本上属于几位青年作家编辑的自娱自乐性文学刊物,作品的艺术质量不能说有多高,其内容以“闲”“趣”为主,但“‘闲’的正经”。以文学史的意义审视,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保留并显示了几位上海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在声名煊赫前的一段成长足迹。从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学杂志出版史的意义上说,它则以体形版式“小”得出奇占有一席地位。
浏览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