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秋与周楞伽

【出版日期】2018-06-01
【类型】报纸
【作者】周允中
【简介】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辞源》三位主编之一的著名学者刘桐良教授,字叶秋,生于1917年,1988年因突患心绞痛,不幸去世。刘叶秋先生是北京人,家学渊源,祖上曾经任国子监训导,因此,得以居住在虎坊桥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的隔壁。他早年毕业于辛亥革命的元勋黄兴创办的中国大学文学系,受教于著
【全文】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辞源》三位主编之一的著名学者刘桐良教授,字叶秋,生于1917年,1988年因突患心绞痛,不幸去世。

刘叶秋先生是北京人,家学渊源,祖上曾经任国子监训导,因此,得以居住在虎坊桥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的隔壁。他早年毕业于辛亥革命的元勋黄兴创办的中国大学文学系,受教于著名学者俞平伯的门下,并且因为经常讨教学问,两人成为了忘年至交。

刘叶秋教授是著名的辞书学、笔记小说、编辑学等方面的专家,曾经担任过天津《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编审,天津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楹联协会顾问,主要作品有《中国字典史略》、《历代笔记概述》、《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古代的字典》、《类书简说》、《孔尚任诗和桃花扇》等许多著作。

刘叶秋幼承庭训,刻苦自学,尤其是他的祖母生性仁慈,爱人爱物,胸襟宽宏。其祖母的父亲李如松是晚清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文士,刘从小听祖母讲述经史,博览诗词,饱受熏陶,精通文墨。蒙学初开就在祖母的教导下,记日记、读古书、练书法、学绘画、刻印章,为他日后博学多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年轻时候,就初露锋芒,仿效《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所写的文言小说,投诸报刊,均得以发表。

1984年,我父亲周楞伽收到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宁宗一教授的信函,盛情邀请我父亲出席参加全国第一届古小说研讨会并宣读相关论文。我父亲因为年老,而且耳朵自幼失聪,婉言谢绝了。不久,刘叶秋教授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函,盛赞我父亲注释整理的明代传奇小说《剪灯新话》精湛老到,再次盛意邀请与会相聚,以免失之交臂。

于是,我父亲解除了忧虑,夜间乘卧铺抵达天津,在南开大学见到了刘叶秋教授,两人晤谈欢忭。作为会议的召集人和主席,刘教授交代了这次会议的资助者是北京的文化艺术出版社,他们想出版一套《历代笔记小说丛书》。因为笔记小说自汉魏以来,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之中源远流长,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的政治状况、思想潮流、典章制度、民情风俗以及宗教信仰。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值得认真发掘整理,为后来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份资料。有鉴于此,希望我父亲也能够拨冗编辑注释一本。

于是,我父亲当即允诺辑轶《语林》一书,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成书于东晋哀帝隆和元年,比《世说新语》更早,但因为当时的宰相谢安的诋毁,使得此书没有流传,而《世说新语》和《幽明录》就采袭了其中不少的条目,《世说新语》中曾经记载此书初出时候的盛况,“裴郎作《语林》,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可惜此书在隋朝亡轶,但唐宋以来的各种类书都有引征。因而编辑此书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刘教授闻讯欣然抚掌,不胜感激。

《语林》在鲁迅的《古小说钩沉》之中,辑得一百七十余条,而我父亲经过钩沉辑轶,得辑一百八十五条,多了十来条,并且以《裴启语林》的书名出版。在此书的前言部分,我父亲明确指出:《裴启语林》一书补充了史书的缺漏,丰富和刻画了当时名人的言行,研究六朝志人小说的人,只知道《世说新语》,却不知道《裴启语林》,实在是数典忘祖。《世说新语》传世一千多年,经过后人的窜改,已经面目全非,《语林》因为亡轶的缘故,却在类书之中保存完整,足以订正《世说新语》中的谬误。

我父亲落笔很快,大约在1985年的年初,《裴启语林》的书稿已告竣工。刘教授审读之余,对书稿大加赞赏,认为改正了不少前人以讹传讹和妄加窜改的地方,注释也十分精湛,尤其是前言对鲁迅先生辑轶的得失,评价公允得体。

古小说研讨会期间,刘教授还向我父亲了解上海能够整理古籍的一些专家,打听一下他们是否有空注释编辑一部古小说,我父亲向他推荐了何满子、钱伯城等名家,并且答应回沪以后,代他向他们约稿。可惜,这些人都因为琐事缠身而未果。

会议期间,我父亲向他们介绍了过去和陈伟达的交往,以及和天津警备司令方之中在三十年年代一起办刊物,写文章的往事。大家听了,都颇感兴趣。尤其是陈伟达同志,当时正担任天津市的市委书记,抗战期间,在上海暨南大学就读的时候,是上海学生抗日救亡协会的领导人之一,曾经和他以及范泉和钱今昔一起办过刊物,也算是老朋友了。刘教授当即请我父亲写信给陈书记,邀请他莅临南开大学,争取在古小说研讨会上指导讲话。后来因为陈伟达公事繁忙等原因,未能出席,但他却给我父亲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内容如下:

 

周楞伽同志:

        您好!惠书收到,迟复为歉。

        听南开大学宁宗一同志说,您年逾古稀,但思维敏捷,身体康健,且著述甚丰,实为我国古文学界之幸事。

        来信溢美之词,当归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正确。您所提建议,我已向报刊发行部门提了要求。

老同学一别四十余载,愿下次来津时能见面叙谈。

      谨颂

夏安

陈伟达(在上海是用王经纬)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日

会议期间,刘叶秋教授得知我父亲长期患有胃溃疡,多次叮嘱食堂多煮些稀烂的面条给我父亲食用,天津人早饭爱吃火烧,他又关照伙房,每餐必备一些松软的馒头和花卷。会议结束,他又嘱咐同路返沪的李剑国教授多多照顾我父亲。

我父亲在古小说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后来经过我整理和打印,通过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孙逊先生的帮助,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上发表,发表时的题目为《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