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期刊《芒种》中的“上海特辑”

【类型】报纸
【作者】姚一鸣
【简介】         偶得一册出版于1935年7月的《芒种》半月刊第八期,封面为金岩创作的木刻画《耕》,是期内容中为“上海特辑”,刊有曹聚仁的《上海的末日》、韩滔的《今日之上海》、虞集的《反储蓄运动》等,虽仅数文但也足以闻见当时的社会气息。《芒种》半月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创办的一本以刊载杂文小品为主的
【全文】

         偶得一册出版于19357月的《芒种》半月刊第八期,封面为金岩创作的木刻画《耕》,是期内容中为“上海特辑”,刊有曹聚仁的《上海的末日》、韩滔的《今日之上海》、虞集的《反储蓄运动》等,虽仅数文但也足以闻见当时的社会气息。《芒种》半月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创办的一本以刊载杂文小品为主的刊物,由曹聚仁和徐懋庸主编,并有黎烈文、周木斋等组成编委会。其刊物的主旨和当时风靡一时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小品文刊物有所区别的,所刊文章比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对当时鼓吹复古的存文会、读经问题、科学救国问题、新旧剧的论争等,都发表过观点鲜明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和编者的办刊思想是相符的,编者希望办一种态度比较放纵的刊物,让大家可以不必矜持,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芒种》用中国的传统节气作刊名,即寓意耕耘和收获,亦寓意以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来荡涤黑暗。

     在《芒种》半月刊“上海特辑”中,曹聚仁先生以激昂的笔法写道:“很早很早,上海就有一种俗语流行着,说‘上海滩,上海滩,上海坍哉!’有一种章句小说名叫《歇浦潮》的,它的收尾也差不多是这个意味,狂潮到来,把整个上海吞没掉了。……上海滩的坍没,可以有三种方式来实现。第一种是孙中山先生开辟乍浦的计划能够实现,把中国改造为机器工业的现代国,把乍浦改造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商埠,使它代替上海的地位,要走这条道路,当然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了;第二种是世界资本主义的覆灭,再由目前这贫血症,以迸于精血俱枯,大金融资本既以自身矛盾无法解除而毁灭,小金融资本也以不堪大金融资本的打击而破碎,跟着中国农村破产而经济诘构全部瓦解;第三种是世界大战在东方发生,世界各国占取上海以作战场,在重炮飞扬之下,把上海全部炸毁了。……我们的子孙难道必如吴稚晖先生所说,要同苗子的后裔一同把臂入林吗?由上海的末日想到中国的末日,真的有点不寒而栗呢!”曹聚仁并非危言耸听,韩滔的《今日之上海》、虞集的《反储蓄运动》则真实地反映了由于金融秩序不全和币制的改革,引发了银行业的一场危机,殃及各地无数大小机构,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抒发了对国家的担忧。

     19356月,上海发生金融危机。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大银行,在大量囤集了中国通商银行等三家商业银行的汇票后,突然要求兑现,从而引发了通商银行的挤兑风潮。同时由于政治的不稳定,面临日益逼近的战争硝烟,引起了银行业的混乱和挤兑风波,而新币制政策又待推行,所累及的是不少小的银行纷纷倒闭,作为当时重要商埠的上海深受其害。

     《芒种》仅仅是那个时代以刊登杂文和小品文为主的文学刊物,从1935年创刊始仅仅出版了十一期,从其第八期的“上海特辑”来看,反映的却是社会现实问题,一篇篇忧国忧民的文章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这正是《芒种》能得到鲁迅肯定的原因,关注社会现实、针贬时弊,使《芒种》的文章立意就较高,区别于林语堂幽默闲适性小品,为那个时代的文艺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