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旧著两题

【类型】报纸
【作者】韦泱
【简介】曹葆华的《无题集》    今年,在曹葆华辞世四十五周年之际,我遇得一册已然泛黄的民国版旧著《无题草》。当我摩挲这册诗集,见作者署名为曹葆华,心中颇为诧异,下意识地感觉到,这不是一位翻译家吗?!他翻译了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以及不少文
【全文】

曹葆华的《无题集》

    今年,在曹葆华辞世四十五周年之际,我遇得一册已然泛黄的民国版旧著《无题草》。当我摩挲这册诗集,见作者署名为曹葆华,心中颇为诧异,下意识地感觉到,这不是一位翻译家吗?!他翻译了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以及不少文艺译作,如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总量不下六、七十种。而且,大多不署名或只写一个化名。曹葆华1978年9月2日去世时,新华社的电讯稿称他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长期致力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盖棺定论的文字,却只字未提他的诗歌成就。看来,他的诗名被翻译所遮蔽了。但老诗人方敬曾写过《别忘了诗人曹葆华》一文。另在巴金的文章中,亦提及曹葆华的诗歌创作。

曹葆华出生于1906年。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1933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一边潜心学业,一边为《北平晨报》编《诗与批评》副刊。为了办好副刊,他常常到北海前门三座门大街,即靳以与巴金编《文学季刊》的地方。靳以与他谈笑风生,称他是“清华诗人”。在此,曹葆华认识了作家巴金。巴金在1979年《战地》增刊第一期上,写有《一颗红心——悼念曹葆华同志》,文中亦谈到:“我与靳以经常同他开玩笑,他从不发脾气。抗战初期我听说他到延安,又读到他在那里写的诗”。巴金虽然没有谈到《无题草》,此书却是巴金为曹葆华编辑出版的第四本诗集,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五集中,这一集共十六册,有萧乾的长篇小说《梦之谷》,沙汀的短篇小说集《苦难》,萧军的散文集《十月十五日》,曹禺的剧本《原野》等,诗集唯有曹葆华的《无题草》一种。

《无题草》初版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第二年八月又再版印刷。这说明,他的诗歌是深受读者欢迎的。诗集是诗人将他之前所写诗歌的结集,共五十四首,大多曾刊于《文学季刊》《文季月刊》《文艺月刊》《水星》《新诗》等刊物,发表时均以《无题》署名。编成集子共分五辑,每首诗以第一句的头两字为诗题,如第一首第一句为“听说您走了”,就以《听说》为题,第二首第一句为“她也该歇息了”,诗题就是《她也》,尽管不通,亦仅出现在目录上,正文则以一、二、三标示,并无诗题。准备出诗集时,曹葆华想,总要有个书名才好。一次,他对诗友方敬说:“这集子还没想好书名,干脆就叫《无题草》吧”。方敬接口说:“这个书名不错,无题中自有题,倒是无题还有题,李商隐不是有那么多有名的无题诗吗!”

曹葆华的诗,呈现过三个风格明显的阶段。从1929年4月,在《清华周刊》发表第一首诗《希冀—路灯》,开始新诗创作,诗风是热情的明朗的,像“新月派”诗人那样,探索新诗的格律化,得到朱湘赏识,遂成诗友。他的第一本诗集《寄诗魂》,于1930年12月出版,扉页上题词道:“献给文沅(朱湘)、念生两兄”。第二年他出版了《灵焰》《落日颂》两部诗集(《灵焰》只是《寄诗魂》的选本)。之后,受波德莱尔、庞德、艾略特等法国象征派和英美现代派诗人影响,他的诗风起了变化,诗语硬挺,诗意幽晦,诗味冷涩,《无题草》就是这一诗风的代表作。诗论家孙玉石说:“《无题草》是曹葆华引人瞩目的一部诗集。诗人注意带有象征性新颖意象的创造,追求朦胧中暗示传达诗情的隐藏效果”。如第二辑第十首:“一石击破了水中天/头上忽飘来八只白鸽/一茎羽毛,两道长虹/万里外有人正沉思……”诗中“水中天”、“白鸽”、“两道长虹”,均暗示梦醒后幻灭失落的象征意象。

《无题草》出版不久,抗战全面爆发,曹葆华回到成都,在石宝中学短暂教书后,于1939年底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活动,其诗风也为之一变,以战斗的激情,唱响开朗率真的现实主义战歌。曾编成《生产之歌》,未及出版。之后,他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译处,长期从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选集《曹葆华诗选》。

从创作上说,曹葆华是只写诗,不谈诗。从翻译上说,他是不译诗,只译诗论。早年他译过不少西方诗学理论,集为《现代诗论》出版。现在能找到他唯一谈诗的史料,是1939年他赴延安之前,在成都文协举办的一次诗歌座谈会上的发言:“诗人不应逃避现实,而应正视现实,研究现实,纠正现实,这样一来,诗的路子也就宽大了”。

当年,对于《无题草》这样一部非左翼文学范畴的诗集,巴金在上海毅然接纳了它,把它编入丛书出版。细细想来,我为巴金对朋友的真挚友情,对文学的包容精神所感动。他俩的友情一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曹葆华给巴金的信中写道:“你又去朝鲜了,三个月前,收读了你写的报告集,甚为兴奋”。即使在“文革”中,在不通音讯的状态下,彼此还在打听和惦记着对方。1978年3月,巴金在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期间,还特地抽时间到曹葆华家中看望了他。这次相见,竟是永诀,成为他俩最后的一面。曹葆华给巴金留下的最终印象,是“孤零零一位老人拄着手杖在小胡同里歪歪斜斜地走着,仿佛随时都会让寒风吹倒似的”。巴金在回忆文中写道:“他有一首诗讲他自己:一颗红心走西北,出没烽火四十年……。他活在他的诗篇上,也活在他的译著里,更活在朋友们的心上”。

周而复的《夜行集》

在现代作家中,周而复是高产的多面手,写作体裁涉猎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童话、剧本、报告文学,甚至书法艺术。他一生创作不辍,著作等身,主要以小说名世。然而,他的第一部专著却是诗集《夜行集》。这是他民国年间创作的唯一一部短诗集。

周而复1914年1月出生于南京,原名周祖式。十三岁入南京青年会中学。1933年,周而复从上海闸北的建国中学毕业,考入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在校期间,他与田间、马子华等同学,因“大家都爱好文学,以文会友,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上的问题,也写点杂文、诗歌发表,同时也为稻梁谋”(周而复语)。在左翼作家聂绀弩的支持与鼓励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创办了《文学丛报》,刊物得到了鲁迅的大力支持,他将《白莽作〈孩儿塔〉序》交给他们,刊发在创刊号上。周而复在《文学丛报》上刊登过小说《公具坊》《田全福与二毛子》,并开始创作和发表诗歌。1936年六月,他以文学丛报社名义,“花了数十元”自费出版了诗集《夜行集》。1933年创作的《吴淞口的夕阳》,是至今能找到的他最早创作的诗歌,诗中写道:“天上着了火/海上闪着耀眼的金波/军舰在金波上蹲着/一万匹白马在她底下/西风卷起的浪花/在两岸打着一千个回转/又昂起头来/向远方灯塔猛闯!”一直到当年五月写的《莲慕乡》,都收入了诗集,最后一首为稍长的《夜行车》,共二十三首诗。诗集编好,周而复誊抄了一份,托友人带给流亡日本东京的郭沫若先生指正。郭沫若不仅为诗稿改了几处差错,还热情作序,开头写道:“周而复兄的《夜行集》,我反复读了两遍。这是在重重的压迫之下压得快要断气的悲抑的呼吸。这儿也活画出了一张忧郁的悲愤的时代相”。由于印数不多,这册小诗集很快售完。时至今日,已难有一睹的机缘。我手头的一册《夜行集》,是以原著为底本,在1950年3月作为“群益文艺丛书”之一,由群益出版社在上海出版,初版印行三千册。目录中的诗歌数量一乃其旧,只是改了版式及封面设计,可称为重印本。当然也时过六十多年,不易得也。

在光华大学,周而复参加了“左联”光华大学小组活动。他因写了一篇主张抗日的短文,而上了当局的“黑名单”。这年十二月,周而复及各大学片区的“左联”盟员一百多人,同被逮捕。经父亲周熙培专程到上海,请校长张寿镛出面保释,周而复才于1934年9月脱离囹圄。他有《出狱》一诗,记述自己当时的心情:“记忆唤起来时的情境/似是旅客的行李/任人不吝惜地运来运去”。包括《雨》《苦囚悲歌》等其他几首反映狱中生活的短诗,都一起选进《夜行集》,以留下那段难忘日子的印痕。

对于诗歌创作,周而复曾回忆说,他在南京和开封时,就开始向报纸投稿,但大多是短小的杂文。后读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以及拜伦、雪莱、惠特曼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中外诗人作品后,先从翻译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开始,并撰文介绍他们的诗歌艺术,然后开始学习创作诗歌。在上海光华大学求学的几年中,是他诗歌写作最旺盛时期,他就将这些诗编成《夜行集》。周而复特别指出,诗集中的压轴诗,一百多行的《夜行车》,曾在《文学丛报》第二期刊载,诗中歌颂列车在漫漫黑夜中奔驰,奔向明天清晨,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以反映我们对处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旧社会怨愤和不满,争取将来的光明。正如郭沫若在序中所说:但诗人揩着他的泪在告诉我们“车头接一连二地开发着了,大家都请揩干眼泪,搭上火车,冲破这黑暗的重围”!晚年的周而复,还深情地回忆道:“承蒙郭先生鼓励后辈,私心十分铭感”。

那时,周而复自称为“青年诗人”,以上海两家诗歌社团为发起人,联合天津、北平、广州、南京等十四个诗歌团体,于1936年9月联合发表“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宣言”,在这个宣言上签名的,有田间、王亚平、蒲风、周而复等一百一十二位诗歌作者。十月,该协会创刊《诗歌杂志》,周而复也是刊物的主要作者。

1938年周而复从光华大学毕业,离开已成“孤岛”的上海,辗转长沙、武汉、西安等,奔向延安,投身抗日第一线。以后,周而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反映白求恩生平作品《诺尔曼·白求恩》。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四卷本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成为建国十七年我国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又创作出版六卷本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这样说来,周而复的小说成就最为显著,令世人瞩目。但是,他早期却是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有短诗集《夜行集》为证哪!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六十多年后的1997年,年逾八十三岁的周而复“老夫聊发少年狂”,激情洋溢,一鼓作气创作出版四卷本长诗《伟人周恩来》,他以诗歌来结束自己的创作生涯,足见诗人本色的回归。

七年后的2004年,周而复以九十高龄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