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钦鸿
【简介】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文坛出现过一个青年文友社,该社成员有百人之多,当时颇为兴盛,却仅出版了《文友》两期便被反动当局查禁。虽然如今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范泉主编)在内的有关史著均未见其踪迹,但当年如火如荼的、姹紫嫣红的左翼文学大潮也有它的一份努力在,似不应予以淡忘。此一青年文友社,由于社
【全文】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文坛出现过一个青年文友社,该社成员有百人之多,当时颇为兴盛,却仅出版了《文友》两期便被反动当局查禁。虽然如今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范泉主编)在内的有关史著均未见其踪迹,但当年如火如荼的、姹紫嫣红的左翼文学大潮也有它的一份努力在,似不应予以淡忘。
此一青年文友社,由于社刊《文友》半月刊今已不存,已很难知其详情。但它的创办人魏中天在该社刚刚结束后的1933年,曾于7月3日至9月22日上海《新闻报·茶话》连载的《狱中生活》一文中对此有所记述。另外,魏中天和当年的两位社员刘流和孙善康后来也各自写过一点回忆文字,为这个青年文友社留下了雪泥鸿爪。
该社成立于1932年6月。创办人魏中天,其时刚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毕业。进艺大前,他曾在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读过半年,又在古大存领导的广东五华农民暴动中当过农民赤卫队小队长。在艺大学习期间,他在校内革命气氛的薰陶下,积极上进,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因此,他联络一批青年文友创办文友社时,虽然宗旨定为“帮助现代青年取得正当文艺读物,使一般新进文学者得以发表作品,及从联络同志间相互感情,而收交换智识提高文学趣味之效”,似乎是一个纯文学的团体,但进步的倾向十分明显。
初创时,文友社设址于××坊六号魏中天与陶中樑的住处。他们先是在上海《新闻报》上刊登了一个成立宣言,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前来报名参加者非常踊跃。入社手续只是在练习簿上填上姓名、年龄、地址,社员可优先在社刊发表作品,同时也承担“不计稿酬写稿和推销刊物”(见孙善康《朝花夕拾——忆30年代文友社的小刊物》,载2000年6月上海《绿土》第50期)的义务。文友社成立后,魏、陶两人四处募捐,筹得一点经费印出了《文友》创刊号。据孙善康回忆,刊物非常简朴,“16开本,单色封面,只在刊名下两条横线中间用笔涂上红色,算是增饰……每本售价30几个铜板,合约银币一角”。内容则有小说、散文、杂感和各地通讯,其中“第一部分是短评,定名为‘小百姓的饶舌’,是专门批评或揭露反动当局施政措施的”(见魏中天《恶梦重温——“从青春到白头”的回忆之五》,载《魏中天文选》,香港文化馆1999年8月出版);另外还刊登了孙善康《误会的风波》、刘瘦梅(刘流)的《姊姊的礼物》等小说。
第一期《文友》出版后销路很好,一千册刊物不到几天就几乎卖完了,有不少青年读者还付款订阅了全年刊物,而前来要求入社者则不断增加。于是他们便再接再厉,又编印了第二期。这一期刊物所登的文章,现在所知有如下几篇:魏中天采用杨杏佛观点所写的批评牛兰夫妇案的文章,陈亮的《一个工人的供状》,曼纳评价创刊号的文章,以及从英文报《中国论坛》转载的一篇《江西通讯》。
由于社务日见兴旺,原来的社址显得过于狭小,遂迁往法租界福履礼路202号。受此鼓舞,魏中天雄心勃勃,更拟订了发展事业的计划。据魏中天《狱中生活》一文记载,其计划“第一步就出版各种小丛书。已付印的有我自己的作品《初恋》,预告的有《含泪的微笑》和杨涛的诗集等。第二步工作就开设门市部寄售各书店的书籍及杂志。第三步的工作就预备设一个小小单给社友们借读的图书馆,先把朋友们的书籍拨过来。第四步的工作就开设单给社友们实习的日文班和英文班,酌收少许的学费。日文班的主任我拟定谢中仑。英文班的主任我拟定李去山。”另外,还准备在镇江设立文友社分社。
正当大家为社务发展忙碌之时,灾难突然从天而降。由于第二期《江西通讯》一文报道了江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情况,并刊登了苏区政府发行的一元和五元两种钞票图片,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7月2日,法租界巡捕房以“危害民国罪”查封了文友社,并将魏中天、陶中樑逮捕入狱。社员们闻讯都很着急,纷纷到狱中探望魏、陶两人,据《狱中生活》一文记载,有基昌、李梨、张铁、文彪、慧梵、山涛、劳生等许多人。本来,反动当局要以“共党案”判以重罪,但因严谔声及时出手,寄来上海总商会会长王晓籁的一纸担保书,魏、陶最后只是交了一点罚款而被无罪释放。
魏中天对文友社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又深受社员们关心的鼓舞,出狱后仍然积极着手于社务恢复工作:向当局登记注册、接洽印刷所、联络推销处、印制社员证章等。却因经费筹措失败,最后不得已停刊《文友》,嗣后魏中天远去福建,文友社终于解散。
文友社社员除上述以外,还有泰海、柳叶、马良、陈亮、剑锋、叔训等人。该社社友中,魏中天后来名声颇著,他出版过《污泥集》、《回顾集》、《皇亲国戚及其他》等多等著作,“文革”后出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尤其以主编《我的母亲》丛刊蜚声海内外,现已年逾百龄;刘流原名刘祖耀,曾加入中国诗歌会,抗战时奔赴延安从事戏剧导演和音乐指挥等工作,建国后定居于辽宁抚顺;孙善康一生创作不辍,出版了散文集《沉醉笙歌》、《一路潇洒》、《琴川红叶》等,晚年为常熟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已故;其他社员则难于查考了。
浏览数: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