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作者】钦 鸿
【简介】 最近因为搬家,不慎丢失了一些重要的书物,却也有一些淹没在书刊杂物中的资料因此得以重见天日,李何林先生的一封信就是其中之一。此信未见收录于《李何林文集》的《书信卷》,也未见录于朱红所编的《李何林年谱》,显然是一封佚信了。李先生的这封信是写给廊坊师专边国恩的,全文如下: 边国恩同志:
【全文】
最近因为搬家,不慎丢失了一些重要的书物,却也有一些淹没在书刊杂物中的资料因此得以重见天日,李何林先生的一封信就是其中之一。此信未见收录于《李何林文集》的《书信卷》,也未见录于朱红所编的《李何林年谱》,显然是一封佚信了。
李先生的这封信是写给廊坊师专边国恩的,全文如下:
边国恩同志:
久不用毛笔,写了几个,都不怎么好;现择其中之一奉上,不一定合用。我已满78周岁了,视觉又模胡,笔尖是否着纸,也看不清。
说李豫原是学俄文专业的,不合适;但考试的结果不是还可以么?主要恐怕还是由于他曾被错定为一般“右派”的缘故。现在有些人事干部头脑中的“左”的流毒还未肃清。
匆上,祝好!
李何林
2月16日
问其他同志好!
此信写于1982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的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出现了一片蓬勃的景象,各种各类的教学与科研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这种大好形势之下,黑龙江克山师专中文科在科主任王勤老师的策划下,也创办了一份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語文学报》。这个刊物立足克山,面向全国,发表了一些知名学者的文章,如蒋锡金的《关于鲁迅的屈原观——几何居尺牍抄存之一》、王观泉关于萧红研究的论文等。刊物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自发性的投稿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其中包括许多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文章,这给了王勤和编辑部成员以极大的鼓舞。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提升刊物的质量,在第二期出版之后,王勤就提出拟请一位著名学者为刊物题写刊名的想法。当时我和闻彬都参与了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自然很赞成王勤的设想,便一起讨论其事。最后确定约请李何林为刊物题字,由闻彬写信给廊坊师专的朋友边国恩,请他代我们提出请求。没有几天,边国恩就寄来了李何林的亲笔回信和用毛笔题写在宣纸上的“语文学报”四个字。李何林在信中提到他“视觉模胡,笔尖是否着纸,也看不清”,据边国恩的附信所述,那是由于他的眼睛患白内瘴的缘故,但这个已届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人还是非常用心地写了好几个,才完成了此事。这件事对于他,可能只是他毕生致力于并竭诚支持教学与研究事业的一个极平常的小事,但对我们,却深切感受到了他对后辈们真挚的关怀和有求必应的巨大热情,从而更加激励了我们办好《語文学报》的信心。然而世事难料,就在我们紧锣密鼓想大干一场的时候,《語文学报》却由于印刷经费不继而被迫停刊,李何林的题签最终没有用上,成为我们始终愧对李何林的最大遗憾!
信的后半段谈的是其长子李豫之事,记载了李何林生活历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李豫自小品学兼优,18岁就当了俄语翻译,曾两次立功受奖,但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党籍、军籍,下放到山东临邑担任中学外语教师。李何林对李豫一向严格要求,即使当李豫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之后,他仍谆谆教诲儿子要经得起冤枉和误解的考验;但父子情深,他对儿子的前途和命运始终牵挂在怀,关心备至。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他赴京担任鲁迅博物馆馆长并鲁迅研究室主任时,他内心十分矛盾。因为此去将参与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不免要涉及到三十年代脱党并沦为国民党反动文人的姚蓬子,按他做事认真的性格,一定会秉笔直书,这便势必触犯当时气焰正炽的“四人帮”。但考虑再三,他最后还是决定赴京就任,除了研究鲁迅是他一生热爱的事业之外,按政策可以带一个子女进京也是一个因素。因为李豫下放山东已经20多年,他很希望借此机会将他调回北京。然而此事终于未能如愿,因为李豫尚未平反,在当时的情况下“政治条件”不符合要求。于是李何林就想到请在廊坊师专的学生边国恩帮忙,将李豫调到离北京近一点的廊坊工作。正巧廊坊师专要增设外文系,急需专业教师,边国恩就拟介绍李豫前去任教。可最后还是未能成功,据校方称是由于专业“不合适”,李何林却心中有数:“主要恐怕还是由于他曾被错定为一般‘右派’的缘故。现在有些人事干部头脑中的‘左’的流毒还未肃清。”虽然一针见血,但他的无奈还是流露了出来。
浏览数: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