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良友》及其他

【类型】报纸
【作者】姚一鸣
【简介】                                臧杰所著的《天下良友》(青岛出版社2009年5月版),是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购到的,一阅果爱不释手。书中对《良友》画报及其创办群体所进行描述和分析,细致而又独到,从而揭示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次精英”团体在整个都市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所
【全文】

                                

臧杰所著的《天下良友》(青岛出版社2009年5月版),是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购到的,一阅果爱不释手。书中对《良友》画报及其创办群体所进行描述和分析,细致而又独到,从而揭示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次精英”团体在整个都市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国期间出版的《良友》画报,是一本以图片为主的综合性新闻画报,其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报道信息最及时、内容最丰富的刊物,《良友》画报的最高发行量达四万多份,代售处遍及世界各地,自1926年2月创刊始,1938年初出至139期后停刊,1939年复刊,至1941年12月出至171期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迫再次停刊。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重又出版一本172期后又停刊。延续到解放后的1954年,在香港出版了《良友》画报的海外版。

关于《良友》画报的研究价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始显现,上海书店出版社曾全套影印了民国时期《良友》画报,包括增刊和特刊共172期,共分二十六巨册,并有赵家壁写了重印引言;而在各类史料中,以马国亮的《良友忆旧》(有香港版和三联版)影响最大,其中有不少关于《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公司的第一手材料;良友图书公司的伍联德曾于香港出版《良友·回忆·漫谈》一书,也颇具史料价值。近年来,上海社科出版社又出了一套五本的《良友》画报选刊,包括“良友人物”、“良友小说”、“良友散文”、“良友随笔”等。各种有关《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公司的研究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在都市文化和现代传媒的架构下,来研究其对于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对于作者来说,怎样在熟悉的题材中写出新意来,是《天下良友》是否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天下良友》的副题为“一本画报里的人生‘传奇’”,其内容的着眼点是从《良友》画报的历任主编入手,来叙写一本画报在其出版史上的传奇。其中既有伍联德、周痩鹃、梁得所、马国亮等熟悉的人物,也有相对比较陌生、仅编了一期的章恒沅等。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来反映各位传主对于《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公司,在现代新闻出版史上所作出的努力,这一切,都是筑建在都市空间和现代化的建构,及消费文化、市场化的视野之下,民国时期传媒“次精英”团体的成长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在引言和后记中所交代的一些线索,组成了《天下良友》的独特研究视角,一是沈从文在《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中的论述:“承继《礼拜六》,能制礼拜六派死命的,使上海一部分学生把趣味掉到另一方向的,是如像‘良友’一流的人物。这种人分类应当在‘新海派’。他们说爱情,文学,电影以及其他,制造上海的囗胃,是礼拜六派的革命者。” 沈从文把《良友》画报归于“新海派”之列,显然是持批判态度的,且是礼拜六派的革命者。二是近年吴果中的论文中写道:“《良友》画报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物,同时也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个载体,它诞生于上海都市文化的土壤和氛围之中,又为上海都市文化的孕育、繁衍、滋生、汇聚、弘扬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显然现代之研究视角有所不同。

作者的阐述依是表明了其研究的方向,“《良友》画报和良友公司的创办群体应该是一个次精英群体,同时也是一个与商业媾和的群体。……应该说《良友》画报所体现的正是在商业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象商品一样,象朋友一样,象伴侣一样,它的目的不在于给人以文化上的当头棒喝,不在于取消蒙昧,但未必妨碍它具有启蒙作用,未必妨碍它成为营构公共空间的要件,也未必妨碍它被定格为出版史或者画报史上的明珠。”

在《天下良友》书中,作者正是循着这样一种写作思路,把历任主编及和《良友》画报有所关系的人物作为主线,以表现这些人物的各自不同态度,及良友在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为辅线,构成了次精英群体在现代传媒史及都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写作是基于作者在深入了解和分析相关史料基础之上的,文中所透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和对于《良友》画报人和事的深刻理解。

文中有对于周痩鹃一段的描写,在“‘紫兰花片’骤然凋零”的小标题下,描写了《良友》画报的第二任主编周痩鹃的相关情况,周痩鹃仅主编了其中的八期,当年其主要职务也是“申报·自由谈” 的主笔,对于伍联德为什么要请周瘦鹃来主编《良友》画报,后又为什么舍弃了他,周瘦鹃在主编的八期中又有什么变化!作者在文中交代得都很清楚。因笔者也对周痩鹃的编刊生涯有兴趣,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刊,也为此写过文章,依旧折服于作者的书写,其不局限于主编《良友》画报这一环节,而是从更大的视野及角度来抒写周瘦鹃,作为一个旧派文学代表人物,在出任《良友》画报的第二任主编时的情况。同时引用的的一段文字来自马国亮的《良友忆旧》,“周瘦鹃当时在旧文坛中很有名气,但不是个理想的画报编辑,名为主编,其实只负责一些文学的组稿。……”似乎给人留下“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的印象,但作者认为这是不合适。正如周痩鹃在兼职《良友》画报第五期主编时言:“在下本来挑着几副担,已挑得曲背伛腰、筋疲力尽了,如今又平白地加上了一副,如何应付得来……” 自谦也好,不合时宜也好,周瘦鹃在其后的文字中,也绝少提到《良友》画报的。作者的深层次分析还在于,对于周痩鹃等旧派文人的局限,以及之后的文坛生涯,都作了比较充分的描述。

在《天下良友》中作者不仅描述了历任主编,且对良友图书公司中与《良友》画报相关的人也专门进行了描写,初时并不解其中之意,其中如赵家璧、郑伯奇、孙师毅等还算熟悉,而陈炳洪、袁仰安、伍福强等则有些陌生,陈炳洪是《良友》画报编辑,袁仰安是良友复兴图书公司董事长,伍福强是香港版《良友》的社长,关于他们的资料也十分的桸见。作者的描述不仅对良友团体了解更立体全面,而且增加了《天下良友》一书的厚度。

一般其他有关《良友》画报的文章,大多数所研究的范围是1926年2月至1945年间,作者为什么要把1954年香港版及1984年复刊也列在所书范围,虽未占多少的篇幅,但和作者着力研究的良友次精英群体有所不同,这是《天下良友》区别于其他专着之处,也是首次把《良友》画报的海外版纳入研究的范畴。

这就是重回《良友》的视野!在新时期下怎样传承良友的精神!

这同时也是《天下良友》的主旨所在。在书的后记中,有文字加以阐述:“两年来,有关老‘良友’读物的阅读和品味,就象放置于我身边的一个‘气场’;有关老‘良友’现象的研究与解读,犹如一个繁华梦悬挂在枕头的上空。也为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积累和前提。……我们在小心分解《良友》画报核心内容的同时,继承老‘良友’在‘都市公共空间营造’、‘消费文化建构’、‘现代化进程促进’等卓越贡献,开始明确让自己的出版物承担‘修复记忆’的社责任,以‘书写个人史’为任的《良友》,企图以‘世情书’的方式成就一部当代‘民间生活史’;以‘扫描名流世界’为任的《闲话》,企图‘传奇书’的方式把知识分子生存问题‘大众化’;以‘留存时代影像’为任的《咔嚓》,企图以‘民间影像’的方式把现实的生活细节形象化。……”

作者臧杰和青岛同仁们,在湖南“兄弟文化”和青岛报业集团的鼎力支持下,“良友书坊”悄然问世。从中可以看出《天下良友》一书写作的缘起,即在对继承老“良友”,分解《良友》画报核心内容的同时,为开创一个“修复记忆”为己任的“新良友”的新局面,因而也有了“良友书坊”的种种出版物的诞生。怎样在新时期下怎样传承和发扬良友的精神,臧杰和他的编辑团队作出了极好的回答。

如果讲《天下良友》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略嫌凌乱,在材料的组织和取舍上,不够严格,其中的不少篇章间缺少关联性。但暇不掩璧,《天下良友》是近年来所见对民国出版解读最好的书,书中图片编辑尤为出色,这倒是和“老良友”所一脉相承的。不过“良友书坊”的出版物,图片的运用和编辑稍逊一点。

重回《良友》的视野,是《天下良友》和“良友书坊”所要竭力阐述的,《良友》画报在民国新闻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友图书公司也以优质的出版物屹立于民国出版之林。正如《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公司创办人伍联德在1928年4月第二十五期《良友》画报上所言:“希望我们《良友》现在所抱的普及教育、发扬文化的目标保持到底。不见异而思迁,不困难而思退,更不受任何势力的支配。取材严而均,言论公而直,坚持我们的目标,忍耐、向前,努力实行,以求贯彻……”

今重启良友文化和良友精神,臧杰和“良友书坊”同仁们作出了一个极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