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鲁迅纪念馆

【类型】报纸
【作者】丁景唐
【简介】20年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成立40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我为鲁迅纪念馆征集文物》的文章,收入上海鲁迅纪念馆成立40周年纪念册《四十纪程(1951-1991)》(1990年12月出版)。当时曾谈到我要另写一文记叙上海鲁迅纪念馆给予我的种种教育、支持和帮助。如今,20年过去了,庆贺上海鲁迅纪念馆成立60周年
【全文】

20年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成立40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我为鲁迅纪念馆征集文物》的文章,收入上海鲁迅纪念馆成立40周年纪念册《四十纪程(1951-1991)》(199012月出版)。当时曾谈到我要另写一文记叙上海鲁迅纪念馆给予我的种种教育、支持和帮助。

如今,20年过去了,庆贺上海鲁迅纪念馆成立60周年之际,我就以长久以来,亲切的感受,衷心的感谢,说说上海鲁迅纪念馆对我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上海鲁迅纪念馆以丰富的鲁迅思想宝库,给我滋养和精神的力量,使我在以鲁迅精神学习鲁迅、宣传鲁迅,转而进入学习瞿秋白、宣传瞿秋白,以及从事左联五烈士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学习与研究,撰写出版《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与方行合作)、《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与瞿光熙合作)等著作。

1951年春建馆以后,我先是认识曾岚女士,然后又认识谢旦如先生。谢先生是首任纪念馆副馆长(未设正馆长),是他陪同我到南市紫霞路68号他家旧址,深情地详叙瞿秋白、杨之华经冯雪峰介绍住进68号谢家的往事。他还陪我访问了19321月日军侵犯上海,谢家被毁,谢家和瞿秋白夫妇一起避居毕勋坊(今汾阳路毕兴坊)10号的情况。同时,谢先生慷慨地将自己保存完整的左联为悼念左联五烈士,秘密编印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和《文学导报》全份,这是至今为止全国留存的唯一一套,堪称海内孤本。有了这些珍贵的刊物,上海文艺出版社才得以影印出版。谢先生保存革命文物令我尊敬。

1961年八九月,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与上海作家协会叶以群、上海市文化局方行组成三人专门小组,负责修订1956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第一次陈列方案的定稿工作。这次新的方案是为纪念鲁迅八十诞辰而重新设计,增加不少鲁迅手稿、照片等实物,较之初创时的1956年陈列展出有所改进。对我来说,由于直接参加鲁迅纪念馆新的陈列工作,系统而集中看到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更获得不少新的知识,增进了对鲁迅伟大一生的理解。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我多次陪同友人、家人瞻仰鲁迅故居、鲁迅墓的场所。我曾陪同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现代文学、现代美术评论家王观泉等友人参观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活动的地方,每次都得到纪念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

鲁迅纪念馆经常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如陶晶孙、柔石、冯雪峰、殷夫等,我尽量与会,让我的子女陪同前往,商讨学术,每次收获都很大,而且还结交了一批朋友。

上海鲁迅纪念馆还举办各种国际友好、文化交流的学术活动,如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丸山升率领团队参观纪念馆,让我结识了丸山升先生。第一次见面,送我一枚他执教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校徽,现已存在《朝花文库》的丁景唐专库。我受中国笔会会长巴金之托,陪同日本笔会会长尾崎秀树参观鲁迅纪念馆,并陪同他访问其兄尾崎秀实在山阴路1452号的故居。一次,在内山完造纪念会上,我认识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岸阳子女士,各赠自己的著作。纪念馆还介绍日中艺术研究会事务长三山陵与我认识,交换各自收藏的版画集。

还应该说说,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办的馆刊,从《学习与纪念》,到现在的《上海鲁迅研究》(季刊),都是我每期必读的好刊物。如今我年老眼睛不太好使,已择优而阅,刊物内容翔实而丰富,时有新的见解,传播信息不少。这乃是编辑部朋友的精心策划,编辑有方。趁庆贺建馆60周年之际,也祝贺它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有新的成就!

朋友们,让我们沿着鲁迅温馨的脚印,努力前进吧!